中国电力工业变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图)
2008年是电力行业深刻反思之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促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人的**关怀出发,进行更加深刻、更加本质的思考。**思考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和永续发展之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工程师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追问“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时[注1],经济学家则从建立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新体系的视角,思考如何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平衡各种变量间的关系,追究危机和衰退到底是“周期性波动”还是“结构性震荡”问题[注2]。非常耐人寻味的是,二者思考的结果,均指向了“结构性问题”。而解决结构性问题,必须在全社会重建核心价值观,确立新的约束条件,并在此约束条件下重新平衡各种变量关系,重新配置相关要素资源,实现结构性转型。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困境,正是高碳型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结构性矛盾正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此展开讨论,而仅就低碳经济条件下电力工业变革与发展本身和系统内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在走过一段以“天人相分”为基本理念的道路之后,已经对其造成的资源与生态破坏的恶果进行了深刻反省。近年来兴起的“低碳经济”概念,正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背景下,首先发端于西方,进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即在低碳排放条件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2007年9月,胡**主席在APEC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能源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碳排放**大户,因此,必须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这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为此,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能源变革。作为能源行业的主力军,电力企业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能源变革的历史潮流,主动在战略方向上进行变革与调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在能源变革中担当大任。
我国电力发展战略调整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GDP年均增长9.8%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位。
在我国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积累和加深,使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困境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急速增加,需求预测一再被突破。例如,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大地主编的《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2003年版)预测,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多为8.20亿千瓦;但仅仅6年后,我国2009年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8.6亿千瓦,已经超出预计的2020年装机数。
根据中国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三种情景[注3],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年-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205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电力需求以及碳排放预测如表1、表2、表3。
表1: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百万吨标煤)
表2:2050年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表3: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百万吨碳)
注:碳与二氧化碳的数量折算关系为:1吨碳相当于3.67吨二氧化碳。
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中国的绿色**》研究报告也对中国2030年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其测算结果与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测算结果对比如表4。麦肯锡预测的减排情景下2030年装机容量高于而发电量低于中科院的预测,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二者预测的电力结构不同(表5),麦肯锡预测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容量均远远高于中科院,煤电较低,而风能和太阳能的等���利用时间均远远小于煤电,因而要增加装机容量。对新能源利用程度的不同体现在减排潜力上(新能源利用是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它减排措施还包括提高能效、增加森林面积等诸多方面),麦肯锡预计的减排潜力为67亿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电力行业的直接减排潜力为28亿吨;中科院预计的减排潜力为44亿吨CO2e(强化低碳情景与基准情景相比)。
表4:2030年我国电力装机和温室气体排放预测
表5:2030年我国发电装机结构预测(单位:亿千瓦)
根据上述中科院三种情景的预测数据,2005-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惊人。按照平均数计算,石油在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耗量分别达到365亿吨、235亿吨和236亿吨(按照1公斤原油折合1.43公斤标准煤计算),远远超出我国目前约21亿吨的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表6)。以平均数计算,煤炭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消耗量分别为1259亿吨、936亿吨和865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原煤分别为1763亿吨、1310亿吨和1211亿吨(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标准煤计算),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约1145亿吨煤炭储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表6)。从代际公平来看,这无疑是寅吃卯粮。
表6:我国主要化石能源资源储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8,为截至2007年数据。
核电和水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核燃料铀的储量不容乐观,根据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全球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铀资源总量为546.9万吨,按2006年全球天然铀消耗6.65万吨计算,可用82年。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只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运行50~60年,实际产量也严重不足,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燃料只能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电站运行,44个在建(新开工项目大多在中国),计划新建的核电站超过200座。随着核电热在全球再度兴起,对铀资源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铀矿资源已经被法国阿海珐等巨头控制,我国海外找矿的难度日益增加。尤当反省的是,当代人仅用几十年的核电所产生的核废料,后代人将在长达100-10000年的时间里面对其存放的难题,这无疑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有害遗产。一些发达国家处置核废料的费用高达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但这只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处置管理计划的开始。
水电方面,根据2006年*新的资源普查,我国大陆水力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而且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是否适合开发尚有争议。因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电装机4.8亿千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常规能源的短缺和为期不远的枯竭,我们不禁要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发展所需的能源从何而来?中国能源工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出路何在?这是当代人必须思考而且亟待解决的尤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必须指出,中国固然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能源资源,事实上,2008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2%,且仍可能进一步加大。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这样一个能耗大国,能源供应必须立足于国内自给为主,国外进口为辅。首先,化石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的稀缺资源;其次,资源政治需要强大的经济与**实力作后盾,且这种**实力绝不仅仅是防御性的;*后,假设我国具备了这种实力,是否能够摒弃“和平崛起”的理念,重走超级大国在全球攫取资源的老路呢?事实已经证明,此路难以走通。
电力行业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还需要占用、耗费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铜、铝、钢等材料,这些资源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耗的铜占国内总耗量的近43%,消耗的电解铝占国内总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注6]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并超过了全球资源承载力的15%。
[注1]见本文作者系列文章《重建电力核心价值》。文章认为:“对灾害的反思不能只局限在设计标准及技术措施层面,必须进行结构性、系统性分析并深入到价值层面的思考,否则就不可能科学分析、正确揭示问题的本质。”“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中,仅靠发电规模和送出规模而缺乏其它环节及结构性要素的有机联系与配合,是无法实现系统的整体价值的。”“电力企业需要在宏观层面重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在中观层面重建以供电可靠性为根本的核心能力,在微观层面重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
[注2]见秦晓《金融危机新认识》,财经杂志,2009年第5期。文章认为:“此次金融海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震荡。”“此次危机是一次典型的结构性震荡。事端的起因是美国次级债,但根子在美国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发展模式。”
[注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基准情景是不采取气候变化对策的情景,已经采取的常规能源政策将持续下去。“十一五”期间节能20%的目标未包括在内。低碳情景即通过国家政策所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强化低碳情景主要考虑了全球共同努力情况下,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重大技术成本下降更快,发达国家的政策会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考虑2030年之后中国经济规模世界*大,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同时中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成为****,如清洁煤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封存(CCS),可使CCS技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
扬州国试电气有限公司
http://www.yzgs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