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举报奖金累计上千万 难以激发举报热情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许多的地方地方政府都设有食品**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用来奖励那些举报食品**问题有功的人,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在3年前就有了这项制度。但现在3年过去了,食品**举报奖金累计总额上千万元,却依然没怎么动过。 据报道,在贵州省有300万元的食品**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去年仅奖励出去10万元,前年也不过20万元在广东佛山,100万元的专项奖金在去年底也只奖励出去10万元;陕西宝鸡市有奖举报食品**违法线索政策出台两年,全市仅有12名举报人,获得累计1.2万元的现金奖励。 “奖金发不出去”已是各地的普遍现象,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奖金分文未发出的情况,比如2012年福建省设立的500万元专项资金在当年未发出去一笔。这是因为某些地方真的实现了食品**零风险,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职业打假人王海对《天下公司》说,奖金太少是首要原因。 王海:一般*高上限是30万,有的地方是10万,一般这种奖励都不会超过案值的5%,而且还有一个上限,国内各地好像累计了数千万的奖金,但其实这个奖金非常少的,根本起不到弥补举报人的作用。比如我要是上海福喜的高管,我知道举报有可能拿到几万、几十万的奖金,但这跟我的收入比起来根本不成比例。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邱宝昌律师认为,政府宣传不够也是原因之一。 邱宝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政府有这么一部分奖金,另一个本来知情的内部人士,也就是所谓的“深喉”本来也就少。 一些地方官员在谈及食品**举报奖金发不出去时,也将原因归结于多数民众不知举报有奖、奖金标准不够高。另外,他们还提到,相关机构兑奖不积极和举报者担心遭报复、不信任相关机构的保密工作,也是造成面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职业打假人王海说,政府部门对于举报人的身份保密缺乏制度性安排。 王海:也有一些人举报以后不敢去领奖,因为一领奖,自己的身份就暴露了,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目前行政执法单位对举报人的身份保密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工作人员泄密之后也不会受到处分,所以举报人的身份很容易泄露。 某省食药监局工作人员透露,有奖举报制度的一大关键是让企业内部人士站出来举报,但奖金额度是否值得他们冒风险站出来、政府内部能否对其身份保密,都是现在面临的挑战。由于担心自己身份泄露,不少地方出现了奖金无人来领的情况。比如,上海2014年收到的531件内部人士食品**举报中,匿名且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的有149件,这意味着近三成举报者的奖励难以落实。 另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不愿积极兑奖,可能也一大问题。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效敏长期跟踪食品**有奖举报制度,他去地方调研时,就有官员对他说:凭什么一个举报就能拿二十万,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辛辛苦苦干一年也不过这个数字。所以他们部分人内心不希望举报者拿走这些奖金,这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打假人王海认为,政府兑奖不积极,某些官员内心不愿意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性原因。 王海:兑奖不积极是普遍现象,*近我要去领一个两万块钱的奖金,从我举报到拿到奖金,时间跨度快两年了。原因一方面是行政系统有繁琐的手续,当然可能跟公务员个人的抵触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另一方面,确实有些地方出现了内部人员让自己的亲戚朋友冒充举报者,骗取政府奖金的事情,所以肩部部门发放这笔奖金的时候也会比较审慎。 但总的来说,政府还是对举报人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我们去年领的*小的一笔奖金是1块钱,我们举报发票违规,奖金发一块,还需要你带着身份证前去**,不能给你汇到账户上,我们国家对于举报人的保护和激励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全球食品药品领域个人获得举报奖金*高的案件,可能是2009年的辉瑞案。当时,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采用故意夸大药品作用、邀请医生打高尔夫、按摩、度假等不当手段推销13种药物,这被辉瑞公司5名内部员工和1名医生联名举报。*终,辉瑞公司被罚23亿美元,而6名举报人分享了其中的1.2亿美元。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邱宝昌律师表示,要让国内的知情人士出来举报类似问题,政府还需要有多方面工作改进。 邱宝昌:一方面要宣传这个奖励制度,**要给予那些参与制假售假、幡然悔悟的人以豁免,让他们能够去举报,第三,要充分调动社会民间的力量,比如一些专业打假人士,他们是规范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