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煤炭进出口的两则消息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一则是,发改委正在研究降低煤炭进口增值税和港口相关费用,以降低煤炭进口成本,鼓励煤炭进口。另一则是,中日双方动力煤长协谈判*终达成一致,2011财年合同价格升至145.75美元/吨,较上一财年上涨30美元/吨,涨幅达26.1%,而合同量可能只有70万吨左右。前者是想通过降低进口成本增加煤炭进口,而后者则是大幅提高煤炭出口价格,缩减煤炭出口数量。
一边是缩减煤炭出口,另一边是鼓励煤炭进口,两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共同的,但是他们给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我国减少煤炭出口合情合理,但是鼓励煤炭进口却未必适宜。
减出口是顺势而为
为了优先保障国内煤炭稳定供应,近年来,我国逐步调整煤炭出口政策,减少煤炭出口既是顺势而为,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为了保障国内煤炭供应,稳定国内市场,2004年,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当年下发煤炭出口配额8000万吨。此后,配额数量逐步下降,2010年全年仅下发煤炭出口配额2550万吨,今年**批煤炭出口配额更是降至了1800万吨。
另一方面,在逐步减少煤炭出口配额的同时,煤炭出口关税也在提高,2008年8月20日起,我国开始对煤炭出口征收10%的暂定关税。
近几年,煤炭出口政策的调整促使我国煤炭出口数量逐年下降。国家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出口量已经由2003年*高时的9388万吨,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1903万吨。
至于2011财年中日动力煤长协的*终结果,笔者认为这是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煤炭需求持续旺盛,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局部地区煤炭供求偏紧,煤价连续上扬,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求煤炭企业力保国内供应,继续缩减煤炭出口合情合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市场煤价格已经上涨至较高水平,再考虑到人民币未来的升值趋势,煤炭出口对国内煤炭企业的吸引力已经不大。即使中日长协FOB价达到145.75美元/吨。
按照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扣除掉10%的出口关税,离岸平仓价仅相当于857元/吨。与秦皇岛港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低平仓价相比,每吨仅高出17元,与6000大卡大同优混煤相比,每吨还要低30元,再考虑到未来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和国内煤价上涨趋势,煤炭出口对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盲目扩进口或影响市场稳定
逐步减少煤炭出口是顺势而为,但减少煤炭出口的同时并不一定要鼓励煤炭进口。
首先,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比较丰富,有能力满足经济正常发展所需。2006年国内煤炭保有储量约为1825亿吨,资源总量达到了1.15万亿吨以上。
按当前储量和产量计算,开采年限可能比较有限,但是未来随着煤炭勘探水平和采煤技术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煤炭资源被发现,会有更多的资源储量成为经济可采储量。
此外,随着技术日趋成熟,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得到广泛利用,煤炭需求增长也会逐步放缓。
其次,我国煤炭产消量巨大,煤炭供应只能依靠立足国内。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上升至32.4亿吨,全年实现煤炭净进口1.4亿吨,煤炭表观消费量达到33.8亿吨,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接近50%。而2010年全球煤炭贸易总量尚不足10亿吨,这一数字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尚不足15%,占我国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不足1/3。
而且国际煤炭市场竞争激烈,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煤炭需求基本上依靠进口来满足,近年来印度煤炭进口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因此,与数量有限的国际煤炭贸易量相比,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庞大的煤炭消费决定了不可能过多的依赖于国际市场,只能依靠立足国内来解决。
再次,由于我国煤炭消费基数庞大,煤炭进口对国际市场影响重大。虽然我国每年煤炭产量与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已经接近50%,但是目前我国并未掌握国际煤炭市场定价权。
尤其是借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东风,2009年我国煤炭净进口量跃升至亿吨以上之后,我国国内煤炭市场与国际煤炭市场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煤炭市场的“中国需求”也日渐成为国际煤商和投资者挂在嘴边的词汇。这种情况下,我国煤炭进口越多,就越容易引发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终影响国内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
当前,如果我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公开鼓励煤炭进口,结果会很容易引发国际市场担忧,我国国内煤炭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增加煤炭进口的声音会很快在国际市场传播开来。由于我国煤炭消费基数庞大,在目前国内外煤炭市场供求形势下,“中国需求”势必将直接推高国际煤价。国际煤价被推高之后,反过来又会对国内煤市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国内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综合来看,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减少煤炭出口合情合理,但在减少煤炭出口的同时鼓励煤炭进口却不太适宜,从根本上将,我国煤炭需求应立足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