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环境是个整体,污染物进入哪一部分都会影响整个环境。因此,土壤监测必须与大气、水体和生物监测相结合才能**和客观地反映实际。土壤监测中确定土壤中优先监测物的依据是国际学术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的“世界环境监测系统”草案,该草案规定,空气、水源、土壤以及生物界中的物质都应与人群健康联系起来。土壤中优先监测物有以下两类:
**类:汞、铅、镉,DDT及其代谢产物与分解产物,多氯联苯(PCB);
**类:石油产品,DDT以外的长效性有机氯、四氯化碳醋酸衍生物、氯化脂肪族,砷、锌、硒、铬、镍、锰、钒,有机磷化合物及其他活性物质(**素、**、致畸性物质、催畸性物质和诱变物质)等。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中,金属化合物有镉、铬、铜、汞、铅、锌;非金属无机化合物有砷、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有机化合物有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由于土壤监测属痕量分析范畴,加之土壤环境的不均一性,故土壤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是个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土壤监测与大气、水质监测不同,大气、水体皆为流体,污染物进入后较易混合,在一定范围内污染物分布比较均匀,相对来说较易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土壤是固、气、液三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呈不均一状态,污染物进入土壤后流动、迁移、混合都较困难,如当污灌水流经农田时,污染物在各点的分布差别较大,既使多点采样,所收集的样品也往往具有局限性。由此可见,土壤监测中采样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监测结果能表征土壤客观情况,应把采样误差降至*低。在实施监测方案时,首先必须对监测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研的内容包括:
(1)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母质、地形、植被、水文、气候等;
(2)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土地利用、作物生长与产量情况,水利及肥料、农药使用情况等;
(3)地区的土壤性状:土壤类型及性状特征等;
(4)地区污染历史及现状。
通过以上调查,选择一定量的采样单元,布设采样点。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