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中常见微型动物 微型藻类
与废水处理工艺有关的原生动物主要肉足虫、鞭毛虫及纤毛虫等三类。大多肉足虫能任意改变形状,一般称之为变形虫。鞭毛虫类原生动物一般都长有一根或几根鞭毛,因此常称之为鞭毛虫。纤毛虫类原生动物的特点是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长有纤毛,作为行动或捕食的工具,因此常称之为纤毛虫。纤毛虫有自由游动型和固着型两种(常见的为钟虫)。它们在活性污泥净化功能上是否起作用还未定论,但原生动物多摄取**充作营养,当运行条件和处理水质发生变化时,原生动物亦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对污水进行静态曝气,一般*初是以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如变形虫)占优势;其次是自由游泳型的纤毛虫类(如豆形虫、草履虫)占优势,随着活性污泥的逐渐成熟,匍匐型或固着型的纤毛虫类(如循纤虫、盖纤虫、累枝虫、钟虫)又相继占优势。因此,原生动物在评定活性污泥质量和污水处理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原生动物分为:植鞭毛虫类(往往由废水带入如杆囊虫)、动鞭毛虫类(它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污水中,培菌初期和处理效果差时可大量出现活性污泥中常见的有波多虫属和滴虫属等)、变形虫类(处理效果差和培菌初期大量出现,活性污泥中常见的有表壳虫、大变形虫、辐射变形虫)、游动型纤毛虫类(在培菌初期,常看到它在游离**及鞭毛虫之后大量出现,随着培菌的进行,BOD浓度不断降低,游离**及数量不断减少,使游动纤毛虫的食物也不断减少,其数量亦相应减少。在正常运行时期,可少量见之。在污泥因缺乏营养而老化解絮,处理效果转差时,往往见其数量增多。污泥中常见的有草履虫、肾形虫、豆形虫、漫游虫和裂口虫等)、匍匐型纤毛虫类(在污泥絮体表面爬行或游动,以游离**或污泥散屑为食,在正常运行时期可少量出现。活性污泥中常见的有J纤虫、尖毛虫、棘尾虫和游仆虫等)、固着型纤毛虫类(主要指钟虫类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是数量*多、*为常见的一类微型动物。其以有机物小颗粒为食,起到清道夫的作用,使出水更为澄清。常见有沟钟虫、大口钟虫、小口钟虫、累枝虫、盖纤虫、独缩虫、聚缩虫和无柄钟虫等)、吸管虫类(固着在污泥絮粒上,以吸管粘食游动型纤毛虫,在污泥培养成熟期后期可见到。常见的种类有吸管虫、壳吸管虫和锤吸管虫等。)。
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常见的有轮虫、线虫、飘体虫等,轮虫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期、有机物含量较低、出水水质良好时才会出现,故轮虫的存在说明处理效果较好。然而有时处理系统因污泥龄较长、负荷较低,污泥因缺乏营养而老化解絮,这时轮虫可因污泥碎屑增多而大量繁殖,1ml中可多至近万个,这是污泥老化解絮标志。污泥中常见的有玫瑰旋轮虫和猪吻轮虫。线虫身体圆形,似打足气的轮胎,可吞噬细小的污泥絮粒,在膜生长较厚的生物膜处理系统中常会大量出现。���体虫是污泥中体形*大、分化较**的一种多细胞动物。身体分节,节间有刚毛伸出,以污泥碎屑、有机物颗粒为食料。在废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良好时出现。轮虫、线虫、飘体虫的存在,往往指示处理效果较好。
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不经常出现,特别是轮虫,仅在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中系统才较多地出现。因此轮虫是非常稳定的生物处理系统的指标。
总之,在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净化污水的**和主要承担者是**,其次出现原生动物,是**的**捕食者;继之出现后生动物,是**的**次捕食者。这种微生物增长与递变的模式关系如下图:
①钟虫不活跃或呆滞,往往表明曝气池供氧不足。如果出现钟虫等原生动物死亡,则说明曝气池内有有毒物进入,如有毒工业废水流入等。
②当发现没有钟虫,却有大量的游动纤毛虫如各种数量较多的草履虫、漫游虫、豆形虫、波豆虫等,而**则以游离**为主,此时表明水中有机物还很多,处理效果很低。
如果原来水质良好,突然出现固定纤毛虫减少,游动纤毛虫增加的现象,预示水质要变差。相反,原来水质极差,逐渐出现游动纤毛虫为主,则水质变得良好。通常,固定纤毛虫大于游动纤毛虫+轮虫,此时出水BOD5约在5-10mg/L;固定纤毛虫等于游动纤毛虫,此时出水BOD5约在10-20mg/L。
③镜检中如发现积硫较多的硫丝**、游动**(球菌、杆菌、螺旋菌和较多的变形虫、豆形虫)时,往往是曝气时间不足,空气量不够,流量过大,或水温较低,处理效果差。
④在大量钟虫存在的情况下,植纤虫数量多而且越来越活跃,这对曝气池工作并不有利。要注意,可能污泥会变得松散,如果钟虫量递减,植纤虫递增,则潜伏着污泥膨胀的可能。
⑤镜检中各类原生动物极少,球衣**或丝硫**很多时,污泥已发生膨胀。
⑥当发现等枝虫成对出现、并不活跃,肉眼能见污泥中有小白点,同时发现贝氏硫菌和丝硫**积硫点十分明显,则表明曝气池溶解氧很低,一般仅0.5mg/L左右。
⑦如果发现单个钟虫活跃,其体内的食物泡都能清晰的观察到时,说明污水处理程度高,溶解氧充足。
⑧二沉池的出水中有许多水蚤(俗称鱼虫),其体内血红素低,说明溶解氧高;水蚤的颜色很红时,则说明出水几乎无溶解氧。
以上所述是人们长期观察而得到的经验,但由于各地各厂水质差异较大,在其他处理系统中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