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工作要求及**知识
1 实验室工作要求
(1) 水、汽化学分析实验室是火电厂监督水汽品质的眼睛,为电厂化学工程师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因此水、汽化学分析实验室的人员应有明确职责的组织分工,应有技术主管**负责实验室的技术工作;应有质量主管并赋予其实施和遵循质量体系的责任和权力;应设立必要的管理员。
(2) 实验室应建立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文件,这些规章制度应涉及如下方面:
——关于实验室质量控制;
——关于实验室文件的管理,包括内部文件、外来文件(标准、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和其他文件资料)、各种记录和分析报告等;
——关于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关于**和内务管理;
——关于环境的建立、控制和维护;
——关于仪器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关于样品的管理;
——关于分析操作、记录和分析报告的管理;
——关于出现意外和偏离规定时的纠正措施,等等。
(3) 应确保从事化学分析、操作专门设备以及签署分析报告等人员的能力,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按计划进行相关的培训与考核,保存实验室人员的有关信息。
(4) 实验室的设施及环境条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分析试验台架、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便于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能确保人身和设备**。
(5) 实验室正确配备水、汽分析所需的���器设备,对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管理,按规定对仪器设备定时检定,主要仪器设备建有档案。
(6)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操作规程是水、汽分析的依据,应按规章制度正确进行采样、分析记录和分析报告的审批。
2 实验室**知识
化学分析实验室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因此实验室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程,而且应具有基本的防火、防爆和防毒的知识。
2.1 防火知识
(1) 妥善保管易燃、易爆、易自燃和强氧化剂等类药品;
(2) 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试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 使用易挥发可燃试剂(如乙醇、丙酮、汽油等)时,要尽量防止其大量挥发,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绝不能在明火附近倾倒、转移这类易燃试剂;
(4) 易燃气体(如甲烷、氢气)钢瓶,不应直接放在室内使用,应隔离放置;
(5)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电源线路,遵守**用电规程;
(6) 室内必须配备灭火器材,灭火器材固定放置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检查或更换;
(7) 发现起火,要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扑灭着火源,移走可燃物;
(8) 如为普通可燃物,如纸张、木器等着火,可用沙子、湿布等盖灭;
(9) 衣服着火时,应立即离开实验室,可用厚衣服、湿布包裹压灭,或躺倒滚灭或用水浇灭;
(10) 若在敞口容器中着火,可用石棉布盖灭,绝不能用水浇;
(11) 若是有机溶剂洒在桌面、地面着火时,用石棉布或沙子盖灭,绝不能用水浇;
(12) 火势较大时除及时报警外,可用灭火器扑救;
(13) 水虽然是常用的灭火材料,但在化验室起火时,若要用水,应十分慎重。因为有的化学药品比水轻,会浮于水面,随水流动,反而可能扩大火势,有的药品能与水反应引起燃烧甚至爆炸,所以除非确知用水无害时,尽量不要用水。
2.2 防爆常识
爆炸会引起更大的危害,因此使用易爆物品如苦味酸等要格外小心,有些药品虽然单独存放或使用时比较稳定,但与某些药品混合后就会变成易爆物品,十分危险,许多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就会爆炸。
2.3 防毒常识
实验室中接触的有毒物品,对人体的毒害途径和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气态或烟雾状毒物,
如CO、HCN、Cl2、NH3、酸雾及有机溶剂蒸气等,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有些是操作时不
慎沾在手上,洗涤不干净,在饮水进食时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或者手上有伤,通过伤口
表1-1 易爆混合物
主 要 物 质 | 互相作用的物质 | 引起燃烧、爆炸的因素 | 后 果 |
HNO3(发烟) | 有机物 | 相互作用 | 燃烧 |
KclO4 | 乙醇、有机物 | 相互作用 | 爆炸 |
KMnO4 | 乙醇、乙醚、汽油 | 浓H2SO4 | 爆炸 |
NH4NO3 | 锌粉和少量水 | 相互作用 | 爆炸 |
Na2O2 | 有机物 | 摩擦 | 燃烧 |
K、Na | 水 | 相互作用 | 燃烧、爆炸 |
S | 氯酸盐、二氧化铅 | 捶击、加热 | 爆炸 |
P(红) | 氯酸盐、二氧化铅 | 相互作用、加热 | 爆炸 |
P(白) | 空气、氧化剂、强酸 | 相互作用 | 燃烧、爆炸 |
Cl2 | 氢、甲烷、乙炔 | 阳光、光照 | 燃烧、爆炸 |
丙酮 | 过氧化氢 | 相互作用 | 燃烧、爆炸 |
表1-2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燃点及其与空气混合时的爆炸范围
名称(化学式) | 燃点 (℃) | 空气中含量 (%) |
上限 | 下限 |
氢(H2) | 585 | 75 | 4.1 |
氨(NH3) | 650 | 27.4 | 15.7 |
甲烷(CH4) | 537 | 15 | 5.0 |
乙烷(C2H6) | 510 | 14 | 3.0 |
乙烯(C2H4) | 450 | 33.5 | 3.0 |
乙炔(C2H2) | 335 | 82 | 2.3 |
一氧化碳(CO) | 650 | 75 | 12.5 |
硫化氢(H2S) | 260 | 45.4 | 4.3 |
苯(C6H6) | 538 | 8.0 | 1.4 |
甲醇(CH3OH) | 427 | 36.56.0 | |
乙醇(C2H5OH) | 538 | 18 | 4.0 |
进入血液而致毒,如氰化物、砷化物、汞盐、钡盐等毒品;有些则是因为触及皮肤及五官黏膜进入人体的,如Hg、SO2、SO3、氮的氧化物等。
因此,凡涉及毒品的操作,必须认真、小心、手上不要有伤口,实验完后一定要仔细洗手;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一定要在通风柜中进行,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