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
★1.举例阐述微生物之间的接力关系
微生物之间的接力关系是指微生物在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质、淀粉、核酸等大分子复合物时,是由多种微生物类群一步一步逐级分解协同完成的过程。
如纤维素厌氧降解为甲烷和CO2过程就是由多种微生物类群协同接力完成的。纤维素首先被厌氧纤维分解菌分解为纤维二糖,纤维二糖由纤维二糖分解菌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由厌氧性水解**发酵为H2/CO2和乙酸,H2/CO2由氢营养型的甲烷**转化成甲烷,乙酸则由乙酸营养型的产甲烷**转化成甲烷。
★2、举例阐述微生物之间的偏利共栖互生关系。
这种现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无影响的情况。
如在一个环境中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共栖时,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掉氧气为厌氧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创造了厌氧生活的环境条件,使厌氧微生物得以生存和生长,而厌氧微生物的生存与生长对于好氧性微生物来说并无害处。
★3、举例阐述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栖互生关系。
这是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于同一生态环境时互为有利的现象。较之双方单独生活时更好,生活力更强。这种互为有利可以是相互提供了营养物质,可以是相互提供了生长素物质,也可以是改善了生长环境或兼而有之。
例如纤维素分解**和固氮**共栖时,可以由纤维素分解**分解纤维素为固氮**提供生长和固氮所需的碳源和能源,而固氮**可以固定氮素为纤维素分解**提供氮源和某种生长素物质,这样互为有利,促进了纤维素的分解和氮素的固定。
★4、举例阐述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生长于同一环境中,双方的生命活动互为有利,关系紧密,形成一个特殊的共生体结构,在这个共生体中,两种微生物可以有明确的生理上的分工和协作,在分类上可以形成独立的分类系统,这种关系称为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如地衣,就是由藻类与**形成的共生体,两者之间有较明确的分工,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转化为有机物,给**提供碳源和能源,能固氮的藻类还可提供氮源。而**可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等提供给藻类。
★5、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类群共同依赖于同一基质或环境因素时,产生的一方或双方微生物群体数量增殖速率和活性等方面受到限制的现象。
如在同一个厌氧消化环境中,甲烷八叠球菌和甲烷丝菌都利用乙酸生长和产甲烷,但各自的Km值分别为3mmol/L和0.07mmol/L,因此当环境中有较高乙酸浓度时,由于甲烷八叠球菌对乙酸的亲和力高,生长速率大,几乎只见到甲烷八叠球菌。当乙酸浓度降低时,由于甲烷八叠球菌难以利用低浓度的乙酸,而甲烷丝菌却能很好利用低浓度乙酸而逐渐占优势。
★6、为何说土壤是微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
因为土壤含有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不时有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进入土壤,可以为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有机营养型微生物提供所需的碳源和能源。
土壤也含有相当齐全的矿物质元素,可供微生物生长所需。土壤具有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多数土壤pH在5.5-8.5之间,大多数微生物适宜生长pH范围也在这一范围。
土壤不论处于何种通气状况,都可适应微生物生长。
土壤温度变化范围也与微生物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相一致。
因此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而成为微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
★7、阐述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可以将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微生物本身残体分解,形成新的腐殖质物,并逐渐将老腐殖质分解,推动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不断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无效的营养物转化为有效营养,如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速效氮,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等等。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生长剌激物,有助于植物生长。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物质,有利于抑制植物病原菌。
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还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藻类还是其他土壤生物的先行生物。
★8、为什么说土壤藻类有土壤生物的先行者之称?
因为土壤藻类是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它可以光为能源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这些以藻类细胞形态存在的有机物,在藻类死亡之后,可以被其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和能源,其他微生物因此而发育繁衍。
另外土壤藻类中,许多种是能够进行固氮的,将空气中的氮素固定为其他生物可利用的氮源。
因此说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
★9、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何在?
由于微生物参与了和推动着物质和能量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不同的活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强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微生物生态,掌握其活动规律,便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
另外,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来修复被污染的环境。
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巨大。
★10、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而且微生物与植物之间互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或生长素物质,促进双方较之单独生长时更为旺盛的生长。
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有根瘤,叶瘤和菌根等。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根瘤菌在共生体根瘤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作生长和固氮的碳源和能源,固定后的氮素除部分用于自己所需外大多输送给植物,而植物则把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如果两者分开,根瘤菌则难以固定氮素,豆科植物则生长**。
★11、试述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规律。
在水田土壤中,耕作层中微生物数量*多,心土层中*少。
放线菌和**的数量相对比例较少。
**中好氧性**,专性厌氧**和兼性厌氧性**都有广泛分布,而且好氧性**仍比厌氧性**多好多倍,其分布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2、举例阐述微生物之间的专一性拮抗关系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之为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而根据拮抗关系中的专一性,可以分为专一性拮抗关系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例如在酸菜制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乳酸菌发酵后产生乳酸,使环境pH下降,这样使得其他不耐酸的微生物受到抑制,这种拮抗关系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凡是不耐酸的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称为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另外象放线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可以产生某种***,这种***只抑制或杀死某些(或某种)微生物,如青霉素只杀死革兰氏阳性**和部分革兰氏阴性**,即不同种类与结构的***选择性地抑制某种微生物。这种拮抗关系称为专一性拮抗关系。
★13、阐述微生物生态系的特点。
微生物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明显特点。
一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等都很不一样,每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而又区别于其它生态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是具有稳定性。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无强烈的环境因子冲击,一般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大体上保持稳定。即使面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也能保持稳定。
三是具有适应性。即面临强大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原有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可以诱导产生新的酶或酶系,或发育出新的微生物优势类群,以适应新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四是具有物质流和能量流。即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各微生物类群之间,在物质和能量上具有接力与流动的现象
★14、阐述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上空的生态分布规律。
在不同地域上空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差异很大,城市上空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农村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城市中街道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公园上空的微生物密度。
在农村中无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有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饲养牲畜的畜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能是*高的,可达1,000,000-2,000,000个/m3。
一般来说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高于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宿舍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达20,000个/m3。
陆地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海洋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人迹**的北极上空以及雪山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很低,甚至难以检测到。
★15、阐述微生物在各类水体间的生态分布规律。
大气水和雨雪中一般微生物数量不高,在长时间降雨过程后期,菌数更少,甚至可达无菌状态。高山积雪中也较少。
江河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与流经接触土壤和是否流经城市有关。土壤中的微生物随雨水和灌水排放等进入水体,或悬浮于水中,或附着于水中有机物上,或沉积于江河淤泥中。当江河流经城市时,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有机废水和动植物残体进入水体,不仅带入大量微生物,且微生物可利用进入的有机体而旺盛繁育,数量大增。随着流程增加有机物被分解,微生物数量也逐渐减少。
池塘水一般由于靠近村舍,有机物进入较多,人畜粪便污染机率较高,不仅在数量上较高,且种类也较多。
大型湖泊水体由于其不流动性和周边受湖岸土壤和有机物质进入的影响,一般周边水域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多于湖泊中心水体。
海洋水体中心的微生物和种类不多,但沿海海岸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较远洋中心水体要多得多。
★16、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寄生关系中的直接接触和代谢物接触两种类型。
一种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代谢物接触使另一种微生物寄主受害,乃至个体死亡,而使它自己本身得益并赖以生存,这种现象为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直接接触的类型如噬菌体侵染**,尤其是毒性噬菌体,侵染并进入**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物质,按噬菌体本身的遗传信息,合成噬菌体的大分子,再装配成成熟的噬菌体,而*后将**细胞裂解。代谢物接触的类型如粘**对**的寄生,粘**并不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定距离外,依靠其胞外酶溶解敏感菌群,使敏感菌群释放出营养物质供其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