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大气带电离子研究进展

大气带电离子研究进展

 1.研究概况

1889年德国科学家El ster和Gertel发现空气负离子。

 1902年Asamas 等人肯定了空气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
 1903年,俄罗斯学者**发表了用空气负离子****的学术论文,
 1932年,美国RCA 公司的Hamsen 发明了世界上**台医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Dessauer 开创了大气正、负离子生物效应的研究,从此形成了关于负离子生物效应的**次研究高潮;
   二战后,美国加州大学的Albeter Pani Kragan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创了负离子生物效应的微观研究与实验,把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推向了**次开发与应用的高潮。
   我国以夏廉博关于大气负离子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为标志,开始对空气负离子进行研究,共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高潮。
   目前,我国的研究侧重于自然或人工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测定,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上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用于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的负离子发生器的开发等。但由于其测试手段的不完善,测试数据的不稳定,负离子的研究仍需不断探索。
 
2.与云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宇宙射线引起的大气中带电离子在超细气溶胶粒子的形成及其对云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引起了科学界关注(Carslaw et al., 2002; Carslaw, 2009; Pierce and Adams, 2009)。

    许多研究根据对观测资料的数据分析,提出低云覆盖与宇宙射线通量有很好的相关( Crroks and Gray ,2005; Labitzke, 2005)。基于“离子-晴空气溶胶”机制,认为宇宙射线产生的大气带电离子可以作为新粒子形成的核,这些新的纳米尺度的粒子的核化是大气中云凝结核 (CCN)的主要来源。因此宇宙射线增加会引起新粒子形成,云凝结核增多和云量的增加(Carslaw, 2009;)。

尽管对此当前争论很大(carslaw, 2009; Pierce and Adams, 2009),但是由于观测到的云的变化与宇宙射线变化在时间尺度独特的一致性,关于宇宙射线-电离-云-气候的联系、宇宙射线-云的物理机制将会吸引科学界持续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