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施一公教授获瑞典皇科学院爱明诺夫奖 (转载的新闻)

转发新闻 :

施一公教授获瑞典皇科学院爱明诺夫奖  

摘自清华新闻网)

北京时间3月31日晚11点,当地时间下午5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瑞典皇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瑞典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教授成为爱明诺夫奖自1979年设立35年以来的第46位得主,同时也是位获得该奖的中科学。

图为瑞典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为施一公(左)颁奖。记者 陈鹏翔 摄

(摘自清华新闻网)

古色古香的斯德歌尔摩音乐厅,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瑞典皇科学院院院长Barbara Cannon女士宣布颁奖仪式开始。在庄严而又热烈的氛围中,瑞典皇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宣布:瑞典皇科学院重要的际性大奖之——爱明诺夫奖今年颁给中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施一公身穿燕尾服走上奖台,接受瑞典的颁奖,接受现场200多位科学的祝福与敬意。

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是由瑞典皇学院于1979年设立颁发的际奖项,用以奖励范围内在晶体学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每年颁发给不超过3名科学,个别年度空缺。施公教授是2014年爱明诺夫奖的唯获奖人。

在颁奖典礼上,瑞典皇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介绍,2014年是晶体学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rystallography),因此,今年爱明诺夫奖的评选和颁奖更为隆重。Staffan Normark院士专门介绍了施公教授的重要学术贡献,并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瑞典皇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Eric Lander教授做了“人类基因的秘密”(The Secrets of Human Genome)的学术前沿讲座;瑞典皇科学院院士Sven Lidin做了题为“Does Crystallography blind us with images?”的科普讲座,内容围绕晶体学发展史及其应用展望展开,阐释了晶体学对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对施公教授杰出的学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颁奖仪式后,瑞典皇科学院在北欧博物馆(Nordiska Museet)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酒会及宴会,包括瑞典和后、瑞典政府多位官员和众多科学在内的人士共聚堂,在热烈的气氛中交流心得,分享科学之美。

当地时间4月1日,作为爱明诺夫奖庆祝活动的部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举办为期半天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施一公教授将做获奖者专题报告,另外四位来自美、英、德和瑞典的科学也将做相关域的学术报告。

爱明诺夫奖自1979 年设立以来,有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法、美、以色列、日本、英、瑞典、德、荷兰、奥地利、瑞士和中13个的46名科学荣膺该奖项。

瑞典皇科学院创建于1739 年。自1901 年起,瑞典皇科学院就开始负责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评选,自 1968 年起,又加入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此外,瑞典皇科学院还负责评选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肖克奖(Rolf  Schock  Prizes)及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三项际性大奖。

施一授是际的结构生物学,2013年相继当选为美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中科学院院士。施公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细胞凋亡研究域的研究。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生物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本生命过程,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共同协同保证机体的健康和稳定。细胞凋亡的异常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指标之。因此揭示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基本生命过程的了解,还能够为开发新型****提供重要靶点和线索。自1998年以来,施公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的项科研**也已被转化为**癌症的新药进入期临床试验。

附:施一公 简介

施一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后在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获聘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1获聘该校终身教职,2003年、2007年分别晋升为正教授、讲席教授,曾是该系建系以来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8年入选美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因全时回中工作而婉拒。

施一公自2003年起每年回到清华大学讲学,帮助母校的生物学科建设,2006年底开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7年实验室开始运行。施一公2008年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全职全时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09年至今,他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9年至2013年,他还兼任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回前,施一公教授主要致力于细胞凋亡研究,系统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调控步骤的分子机制。全职回到清华后, 他在继续细胞凋亡研究的同时,开辟了与**相关的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组装及调控这两个结构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施公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SCI引用15000余次。他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Nature、Science、Cell 35篇,其中13篇以清华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于2009年之后;其研究成果曾连续两次入选“中校十大科技进展”。他培养了批秀的青年人才,其中十余人已经在中和美独立导生物物理前沿研究的实验室,并取得秀成果。施公积与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我在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相关域的整体发展。

施一公教授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认可。2003年他获得际蛋白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奖”,是该奖项第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他回后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批入选“千人计划”特聘专、香港**科技基金会杰出成就奖及谈桢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等。2013年,施公陆续入选美人文与科学院(AAAS)外籍院士、美科学院(NAS)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入选中科学院院士。

清华新闻网: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4/2014/201404011438/201404011438_.html

(相关补充说明: 施公教授实验室多篇已发表的文献中的CD 和stopped flow 数据在 Applied Photophysics 相应仪器上完成。 )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6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