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行业市场回暖 扶持政策备受关注 2013年1月以来,随着煤炭市场萎靡,煤价不断下跌,用煤成本降低,火电**由亏转盈,赢利大起。据统计,今年1~8月,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利润总额为490.4亿元人民币。而2012年同期,五大发电企业的利润总数仅为131.4亿元,净增长了2.7倍。
就光伏发电来说,国内多项光伏政策密集出台,产能过剩状况有所改善,整合进程加速,光伏行业回暖。三季度以来,光伏电站装机迅速,分布式光伏发电更得政策支持。随着更多细化政策的出台,光伏市场有望重现活力。
而在风电行业中,“弃风”现象一直备受关注。2012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达到了7500万千瓦,成为****风电大国。但与此同时,弃风限电的问题也愈加严重。弃风主要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让风电上网,只能让风机停止发电。国家能源局连发文件要求做好2013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2013年1~9月,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较风电并网容量增速高16个百分点。
在发电市场回暖的背后行业回暖,舆情多发且影响大,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成为舆论影响催化剂。政策的影响及细化关系行业走向,由此引发的热议更加理性,具有探讨性和展望性。
舆情事件多与利益分配、环保相关
历数今年以来发生的企业及行业舆情事件,多与利益分配、环保相关。此外,也有部分企业舆情事件涉及事故、作风、三公支出等方面。
企业的市场动作备受舆论关注,如:“国电电力34.7亿元收购安徽电力 扩大电力产能”、“国电电力前三季营收438亿 净利49亿”、“浙能集团启动对宁波海运要约收购”等。由此引发的股市波动也是媒体热门话题。
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发的企业舆情事件,舆论关注度更高关注力度更大,此类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透明化的解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对上市公司来说经济损失更是不言而喻。今年以来,“华能低价卖矿被指国资流失”、“华电国际拟向母公司定增募资近36亿”、“华润深陷举报门:百亿并购案被指价格虚高”、“煤电新博弈:600余辆运煤车被堵电厂大门口”、“高价卖煤给关联电厂浙能富兴涉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等,这些危机事件都对企业信誉有一定影响,而如何恰当处理不仅关系企业声誉,更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
企业的环保问题更易引发群体舆情,如“深圳滨海电厂因民众反对停建 将另选址修建”、“中核:370亿鹤山核燃料项目正式被否 中核集团陷停、换两难”、“72企业上环保黑榜中铝、中电投等知名央企上榜”等。环保关系你我他,这些舆情事件中,有官民良性沟通、尊重民意的典型,也有信息透明化的进步,行业回暖,舆情多发且影响大事件处理的过程,称得上危机应对的典范。
此外,因技术问题引发的舆论关注也时有发生。如“三峡电站发电机组上半年共出现7次‘非计划停机’”。事件的影响力与企业的知名度有关,央企、上市公司舆情更易受到关注。
1.舆情概述
今年5月,一份称第3季度内地将调整燃煤电厂上网电价的研报点燃了上网电价调整时机的舆情。在去年底公布的新煤电联动条件下,电煤价格的持续下跌和业内不同调价时间的回应,使这一议题的舆情多次被推高。
5月21日,花期银行发布研报称,预计今年3季度内地将下调燃煤电厂上网电价0.8分/千瓦时,同时倍增可再生能源附加费;7月初,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跌至596元/吨,比1月9日报告期633元/吨的价格跌幅超5%,之后电煤价格久跌不止。
8月中下旬,一位接近发展改革委的消息人士表示:“*早在今年10月将下调电价。”没过几天,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对此明确否认。
9月下旬,“关于火电上网电价下调的信息,开始出现在多个火电企业负责人的手机上”的报道出现。其时,国家调价文件已尘埃落定,但直到10月中旬才正式公布。
2.媒体报道
从5月花旗银行发布预测算起,上网电价调整舆情起起落落持续了4个多月时间,媒体报道中调价与否的信息数次推高了媒体关注度。同时,这些信息也像“证词”一般影响着媒体报道的倾向和对调价时机的预期。
在花旗银行研究预测引发的**波舆情中,国内媒体介入报道首日至第五天的新闻量为304条,内容以转载为主,部分报道向业内求证,得到的回应多不以为然,媒体关注一周内消退。
7月上旬,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从596元/吨跌至592元/吨。部分媒体认为,上网电价调整预期升温,时机成熟。7月15日,《证券日报》报道称,“目前,5%预警线已经跌破,煤价下跌尚未见底,是不是该下调上网电价,备受关注,及时下调价格,呼声渐高……”
同时,也有媒体不认同上述调价依据。如《北京商报》报道,“由于担心电价下调后对煤价的压力进一步释放,煤企也发出了反对声音”;并援引业内人士的提醒,“每一次上调电价后,又推动煤价继续上涨,形成了循环涨价的恶性机制,而这一次,电价如果下调,很可能会招致反向的降价恶性循环”。
而且,《中国电力报》等行业媒体也刊载专家观点表示,“电力企业受到发电利用小时数下降、环保政策等各项成本上升以及多年亏损的历史欠账积重难返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期赢利空间上升,但整个电力行业的效益状况并不理想。”
这一阶段的媒体报道出现了明显的“主张调价”倾向和下调依据不充分的观望倾向,两种倾向的报道均无法提供可信的依据。
8月中旬,《华夏时报》采访的消息人士表示,“年内调整电价的初步方案已形成,在煤价没有回暖的情况下,*早在今年10月将下调电价。”在地方政府已申请下调电价拉动经济发展、花旗银行预测等已有信息的补充下,这一新预期迅速在舆论中传播。
之后,根据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的否认,《**财经日报》反驳,“煤炭价格持续下降,电价调整的消息‘乘虚而入’”。这一度中止了争议和年内调价预期。
9月下旬,《21世纪经济报道》刊出“火电上网电价下调的信息开始出现在多个火电企业负责人的手机上”,之后有火电上市公司公告收到调价通知,更加清晰的证据统一了媒体报道倾向行业回暖,舆情多发且影响大,媒体关注点逐渐转向调价幅度及其行业影响。
3.分析师点评
议题的重要性和官方消息的缺乏,促使这一行业舆情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倾向多元性和反复性的特征,任何方面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推高舆情。
部分报道立场单一。有的报道认为《煤价持续走低 煤企利润大跌倒逼电价下调》,忽略了煤价曾高涨了10年和市场周期性,而电价下调要综合考虑燃煤成本以及环保等众多因素,二者有关联,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需要专业媒体本着客观立场加强专业引导。
此外,官方调价通知显示,此次调价是为弥补可再生能源基金缺口,不是煤电联动。当前煤价较年初跌幅超过15%,高于“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调整上网电价”的规定幅度,年底将至,就此议题媒体可能将进入高关注状态。
信息整理:扬州鹏远电气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http://www.pyy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