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沟*初是利用天然湖泊,开挖部分河道连接起来的一条河,沿线的湖泊也不是太多。随着对邗沟的开发利用,要避免风浪、解决水源、缩短航程等等,邗沟的线路发生了变化,沿线的河、湖也随之发生变化。至今有的已经扩大,有的还在发挥作用,有的被新的河段代替,与昔日相比,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白马湖也不例外,从古至今,可以说也是沧海巨变。
白马湖是天然湖泊,后来与青荡湖汇为一湖。其湖为地上湖,地貌特征为江淮湖洼,属古潟湖(这里远古时期为浅海,当大海岸线东移后,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洼地,这就是潟湖)堆积和黄淮冲积平原,是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只有1米左右。
晋兴宁后,南北朝时期,河道失修,白马湖中部淤塞。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诗云:“发津潭而迥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涌城。”证明了白马湖以北河道淤塞,行船仍需要由白马湖经射阳湖而入淮,白马湖西道仍被利用。
隋、唐时期,扬州运道由白马湖直达山阳(今淮安区)。《文献通考》(宋元时代有名学者马瑞临(1254-1324)的重要著作)告诉我们:“宋、元河道,其由南而北者,自高邮樊梁湖入宝应境界首湖,新开范光、清水诸湖穿城入宋泾河,过广慧、嘉定二桥,入白马湖,过黄浦溪入射阳湖,达山阳境。”元萨都刺《过白马湖》中写道:“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镫落远汀。”可见宋、元时期的白马湖不仅是运道,而且是盛产芦苇、鱼虾的好地方。宋、元运道由白马湖至射阳湖,与隋、唐时已大不相同。
明初,运道仍由宝应湖、白马湖中行走,所以称为湖漕。宝应白马湖的前世今生万历初年,实施“蓄清刷黄”,部分淮水进入运道,于宝应分泄排入白马湖,白马湖成了过水的湖泊。河臣潘季驯以原来湖堤为东堤,从宝应南门外至黄浦又筑西堤20里,截湖为河,北接通济河(位于今淮安),实施河湖分开,从此运道不再经过白马湖。
乾隆八年(1743)为防湖水漫溢,东起山阳(今淮安区)和宝应县交界运河西堤,西至花家集双凤桥,筑拦水横堤,另设闸洞,相机排水。
白马湖今生滞洪,灌溉,饮用水源
1954年8月6日深夜,山阳环白马湖大堤,在顺河村蔡家塘决口,洪水倾入,顷刻破淮宝交界之太平堆,直达苏北灌溉总渠南堤。
山阳镇大东村(白马湖边的一个村落),76岁的杨凤才,至今还记得那场大水灾。“房子全被淹在水中了。”全镇人都搬到运河大堤上去了,每家只带了席子、铺盖和一些米面,在堤上搭简易棚子。”
在宝应,山阳镇是**一个全镇都在运河以西的镇。当年,白马湖洪水漫过大堤,全镇范围都受淹了。
史料显示,白马湖水漫过大堤后,山阳镇一片**,水深达3.5米左右,漫及屋顶。
在运河大堤上,杨凤才一家住了“三四个月”,到年前才回来,“房子都是木房子,幸亏没有冲走,我们就简单收拾收拾。”
因为大灾,杨凤才一家人吃不饱饭,“有就吃两顿,没有就吃一顿,把肚子填饱就行。”
特大自然灾害的切肤之痛,激起人们与洪水作斗争的决心。1957年,在白马湖南与宝应湖之间,兴建白马湖隔堤,西起老三河北堤,向东经金湖县白马湖镇,并延至宝应县运河西堤,全长23.01公里宝应白马湖的前世今生,并把62.5华里的山阳环湖大圩缩短到28华里。白马湖隔堤筑成以后,白马湖与宝应湖截然分开,白马湖为上**湖,自此白马湖不再受淮河洪水的侵袭,而成为内湖。
1960年整治里运河期间,建成白马湖穿运地涵,设计排白马湖水50立方米每秒,由于里下河排水出路尚未解决,至今只能排白马湖圩内涝水6-20立方米每秒入里下河。
1963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成立白马湖隔堤联防指挥部和白马湖隔堤施工总队部,由沿湖四县联防共保,负责堤防加固、防汛岁修、工程管理,并增做隔堤迎水坡干砌块石护坡,逐年加固土堤。
1965年将叶云洞改建为北运西闸,设计能力307立方米每秒,兼可由里运河向白马湖送水,通常可排白马湖涝水50-100立方米每秒入里运河。到1968年,堤顶高程达11.5-12米,堤顶宽6米,险段内坡加做戗台,堤坡、堤顶普遍绿化,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在此期间,大堤抵挡住多次大洪水和强台风的袭击,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
1969年在白马湖隔堤上建成阮桥闸,低水位与宝应湖相通,汛期形成两级水位,相机排水入宝应湖。
1974-1979年,淮安一、二级抽水站相继建成,又于白马湖北新河头建成镇湖闸,由云溪闸引里运河水入白马湖,经镇湖闸、新河引水至淮安站抽水入苏北灌溉总渠。汛期,淮安站可抽白马湖涝水180立方米每秒。
2007年,于里运河北运西闸至淮安四站,开成输水河道,长29.8公里,不仅可将里运河里的水送至淮安第四抽水站下,还提高白马湖及输水河道沿线地区的排涝能力。
国家连续数年拨巨资置办机电排灌设备,并对圩内一熟田沤改旱,白马湖具有滞洪调节排涝、为周边农田灌溉、乡镇用水提供水源,及湖堤保护村镇、农田的功能。“现在的白马湖圩区,已是旱涝保收的粮仓。”
山阳镇所辖的白马湖区,多为围网养殖,这也让水面平静了许多。“过去没有搞养殖的时候,稍微有点风,湖面就是米把高的浪。”大东村党支部书记杨正顺说。
白马湖特产蒲包和炒鸭蛋
扬州与白马湖直接相接的山阳镇,有徐杨村、顺河村、中南村、光辉村、大东村、颂阳村等6个村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6个村落的村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渔民,一个是农民,“农忙时到圩区种田,农闲时就到湖上捕捞或养殖。”杨正顺说,比如大东村,有6个生产队,有200户村民就是这种情形。
大东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村落,站在村里湖边的老码头上,西望洪泽湖,北见淮安区,南看金湖县,“真正的界村。”
老码头是大东村村民传统的渔业码头,从古至今,船只停靠、渔获交易都在这里。湖面上,一对老夫妻正在用拖网拉螺蛳,一来一去便是一网,一个上午他们弄了大几十斤螺蛳。47岁的杨师傅的捕虾船刚靠岸,就有贩子上船了,草草择了一些小贝壳后过秤,“19斤,80块钱一斤。”也就是说,这**杨师傅赚了1520块钱,“这个季节虾子值钱,出去弄**很划算。”
白马湖属于浮游生物-滤食鱼类型湖泊。湖区水位变幅较小,淤泥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一份调查显示,白马湖有鱼类17科47种,浮游动物59属,浮游藻类68属,水生植物50余种,软体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为沿湖村民致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特别是在现今鱼虾值钱的年代。”
实际上,这里的渔民之所以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过去水产品的相对不值钱。那时候,很多渔民闲暇的时候,不会出去打鱼,而是编制蒲包。这蒲包,编制得很精细,宝应白马湖的前世今生可以装盐,可以装米。“我家爷爷、爸爸都是编蒲包的好手,**可以编30多条,一条卖4毛钱,**就是10多块钱,这在那时很高了。”杨凤才说,因为蒲包编得好,一些沿海的人专程来买他家的蒲包。
蒲包,是一种用蒲草编制的包。“先把蒲草割回家,然后用石磙子碾,碾软后再编。”杨凤才告诉我,现在蒲草少了,因为养有桂花鱼,草还没长出来就被鱼吃掉了。
鸡蛋炒番茄、蛋炒饭……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以蛋为原料的食品。而在白马湖畔,也有一道以蛋为原料的菜品,不过这个蛋,却是鸭蛋。一道菜,全是鸭蛋,里面或添加少许的韭菜。炒出来的鸭蛋,黄中带红,软中带硬,有嚼劲,是渔民常吃的下酒菜。
信息整理:扬州鹏远电气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http://www.pyy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