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如何利用三分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来检测血管壁功能是否异常

血液是人体生命的运输线,然而,血液的正常流动要靠血管壁来维持和保护。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三分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http://www.pl999.com/productinfor.php?anclss=2&nclass=3&id=73来检测血管壁功能是否异常呢?   

    有以下检查方法:①****脆性试验。****壁的完整性有赖于****壁的结构、功能、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和一些体液因子来维持。当上述因素有缺陷或受到某些理化因子刺激时,****壁的完整性受损,其脆性或通透性即增高。本试验系用血压计束带束于上臂,充气加压以阻断静脉回流而给****以一定压力,观察前臂皮肤出血点的多少,用以反映****的完整性和受损程度。
  正常值:前臂屈侧直径5cm圆形皮肤内的出血点男性<5个,女性<10个。
  临床意义:维生素C缺乏症、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的病人呈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也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妇女,故其意义有限。

  ②出血时间测定。原理:将皮肤****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受血小板数量、质量以及****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血液凝血机制的影响较小。sflhle
  正常值:1~4min。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维生素 C缺乏、****扩张症或血管性血友病。
  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异常的检查 有以下检查方法:

  ①血小板计数。原理:将血液经一定倍数稀释后,置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池内,计数血小板数,然后再推算出一 L血内的总血小板数。但因血小板离体后易聚集、变性破坏,故其计数较难获得十分准确的结果。
  正常值:100~300×109/L(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其病理性减少见于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或血小板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血小板消耗亢进,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其病理性增加见于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血小板粘附性测定。原理:血小板与玻璃表面接触,一部分血小板可粘附于其上。分别计数接触前后的血小板数目,即可得出血小板粘附率。 正常值:玻球法,男性34.9±5.95%,女性39.4±5.19%。
  临床意义:血小板粘附率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粘附率高,见于手术后及心肌梗死后。

  ③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原理: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ADP后,若血小板功能正常,血小板能迅速聚集。可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也可用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混浊度的变化,描绘出曲线来显示。
  正常值:10~15s内肉眼可见粗大聚集颗粒。
  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尿毒症、严重肝病等。

  ④血块退缩试验。血液凝固后,血小板释放出血块回缩酶,使血块退缩。
  正常值:0.5~1小时开始退缩,24小时内退缩完全。
  临床意义:血块退缩**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力症以及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显著降低时。
  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查 有以下检查方法:

  ①凝血时间。原理: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血液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测定应采用试管法。
  正常值:4~12min。
  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较显著的因子Ⅷ、Ⅸ、Ⅺ减少,高度的凝血酶原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及血中有抗凝**或大量 FDP时。当因子Ⅷ、Ⅸ、Ⅺ等减少不显著时,凝血时间仍正常。故此试验不适于做判定因子Ⅷ、Ⅸ、Ⅺ有无异常的过筛试验。

  ②再钙化时间。测定去钙血浆加入钙质后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3分钟之内。
  临床意义与凝血时间相同,但较其更为敏感。

  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原理:在组织因子及钙等因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本试验是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兔脑),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正常值:12~14s。
  临床意义:判定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的一种试验。通过酶标仪检测,凝血酶原及因子Ⅴ、Ⅶ、Ⅹ缺乏、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或抗凝血酶物质增多均可使试验结果延长。为进一步明确导致本试验异常的原因,还需作其他试验。

  ④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原理:测定血液凝固后一定时间内(一般 1小时)的血清中剩余的凝血酶原的活动度,间接推测凝血活酶的活动度。
  正常值:20s以上。
  临床意义:凡引起凝血活酶生成**或活性减低的因素,均可致凝血酶原消耗减少,使此试验结果缩短。见于血友病及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是内源性凝血障碍的过筛检查之一。

  ⑤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原理:在37℃时,用脑磷脂代替血小板,以白陶土激**浆中的凝血因子,加入无血小板的血浆中,再加入钙离子,产生血液凝固的时间。
  正常值:557±7.1s。
  临床意义: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所有因子有无缺乏的一种过筛试验,较凝血酶原消耗试验更为敏感。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或有抗凝物质存在时,本试验结果亦可延长。

  ⑥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原理:在试管中将血浆因子、血小板第3因子及Ca2+等成分等量混合后,可形成凝血活酶。检查其使基质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可反映出凝血活酶的活动度。将患者标本与正常人标本进行各种组合,即可确定患者的缺陷。
  正常值:比正常对照超过5秒则为异常。
  临床意义:用以确定轻型血友病及进行分型。

  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纠正试验。将患者血清、吸附血浆与正常血清及吸附血浆做不同的组合后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其纠正与否。用于血友病甲和乙的诊断和定型。

  ⑧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吸附血浆及吸附血清做不同组合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观察其纠正与否。用于凝血酶原、因子Ⅴ、Ⅶ、Ⅹ缺乏的鉴别诊断。
  纤溶功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查 有以下检查方法:

  ①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值:200~400mg/100ml,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肝病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②凝血酶时间。被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的凝血时间。较正常对照延长 3秒以内��正常。若时间延长见于纤溶亢进且有FDP存在;有肝素存在;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
  ③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简称三P试验),FDP可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此种物质不能被凝血酶所凝固,但其中所含的纤维蛋白单体却可被适当浓度的硫酸鱼精蛋白分离出,聚合形成胶凝状态,称为副凝固现象。正常值为阴性。本试验有助于确诊DIC。但当DIC进入晚期时,此试验可为阴性。
  ④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血浆中因有抗纤维蛋白溶酶,能妨碍对纤溶酶的测定。本法用等电点沉淀法把优球蛋白分离出来,其中不含抗纤溶酶,但仍含有纤溶酶原致活因子和纤溶酶原,再以其中纤维蛋白原为基质,测定溶解时间。正常值为>90分钟,90分钟以内发生溶解者为纤溶亢进。为DIC确证试验之一。
  ⑤血清 FDP定量-乳剂凝集试验。通过**学方法用乳胶微粒吸附抗FDP球蛋白后与病人血清反应,若病人血清中含FDP,则出现凝集现象,并能对FDP进行定量测定。
  正常值:4.69±1.75μg/ml血清。
  临床意义:FDP>10μg/ml,提示有纤溶亢进,可做为DIC确证试验之一。文章来源--普朗医疗器械销售网网编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