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人机对战再一次刷爆了头条,也刷爆了朋友圈。上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恐怕要时光倒回20年了。1997年,卡斯帕罗夫苦苦鏖战,仍不敌IBM的“深蓝”,这位蝉联10多年的世界**不得不向那一堆硅片低头认输。
此次,来自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围棋智能人工程序——阿法狗,2015年10曾以5:0完胜欧洲围棋**,并向人类脑力界提出挑战,来自韩国的世界**棋手李世石接刀,经过5局大战,李世石只赢得一局比赛,*终在大比分4:1后认输。
然后,知乎上出现了大量的技术贴,甚至号称是参与研发阿法狗的人员也开始出来科普啦,网上也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的问题来了。如:此番战役后,是否说明人类就此认输了呢?是不是人类马上要面临被奴役和统治了呢?(小编笑而不语:人类论速度、力量、耐力哪一个比得过机器人,还有啥被奴役的价值?)对不起,跑偏了。。。。。。
一边是代表人类经验为主的推理思维,另一边是靠强大的估值和搜索算法(估值网络和蒙特卡罗树搜索),辅之以快速走子的神经网络学习系统,你看好哪一边呢?
其实在环境监测领域也存在这种PK,自1994年国家制定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嗅辨员就成为了环保系统里一项不可或缺的兼职岗位。后来,国家开始对嗅辨员进行资格考试并颁发上岗证,统一编号管理,这一工作也变得更加严格、规范。由于是兼职,为了保证每次在接到任务时都有充足的人手,
环保系统中每年新入职的人员,无论哪个岗位的,都会推荐他们先去参加嗅辨员的资格考试。
一般来说,嗅辨员需要判定环境和污染源两类恶臭样品。按照操作规定,对于环境样品,专门的采样人员要根据采样现场的风向和风速,在工厂厂界下风向或有臭气的厂界上选定监测点。每个现场选定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至少采集3个环境样品,每间隔2小时采1次,污染源样品共采集4次。从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中采集,每2小时或4小时采集一次。
由于采集的样品保质期只有24小时,这些恶臭气体将被直接送往嗅辨实验室。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完成一个地点的嗅辨检测再去采集另一个地点。考虑到人的嗅觉疲劳程度,**顶多安排1-2个污染源的嗅辨,时间长了鼻子会钝化,老处在一个环境里,就闻不出来了。
电子鼻是利用气体传感器阵列的响应图案来识别气味的电子系统,它可以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数月的时间内连续地、实时地监测特定位置的气味状况。
电子鼻主要由气味取样操作器、气体传感器阵列和信号处理系统三种功能器件组成。电子鼻识别气味的主要机理是在阵列中的每个传感器对被测气体都有不同的灵敏度,例如,一号气体可在某个传感器上产生高响应,而对其他传感器则是低响应,同样,二号气体产生高响应的传感器对一号气体则不敏感,归根结底,整个传感器阵列对不同气体的响应图案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区别,才使系统能根据传感器的响应图案来识别气味。
这些电子鼻“嗅觉”十分灵敏,对异味的感知甚至超过人鼻子,不但能够随时感知周围异味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还能够自动采样留存污染气团样品,为环境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它不但能够监测到周围空气中H2S(硫化氢)和NH3(氨气)、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还能够通过四个**的恶臭传感器“感知”到周围的恶臭浓度。
利用好电子鼻, 可以将它们分布在各个重点异味源周边的电子鼻,不但能够在线实时监测异味源的排放情况,还能够及时启动预警,帮助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快速“锁定”排放源。也就是说,每个电子鼻的收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信息,都将实时传送到监控终端平台,一旦电子鼻发生预警,监控人员将立即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研判。如果排放物浓度接近超标值,将提醒企业注意,及时处理,预防污染事故发生,*大限度减少异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果排放确实超标,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操作电子鼻进行自动采样,锁定证据,为下一步依法惩处提供依据!(小编这时不得不说:人类论速度、力量、耐力还是比不过机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