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微萃取
固相萃取理论
平衡理论:吸附过程中固液或固气相间建立了吸附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慢传质过程,平衡未完全达到。
涂层材料
萃取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涂层材料的性能。按照分析物易被与其极性相似的固相萃取的原则,选择合适的SPE涂层。
*常用作固相涂层的物质是聚甲基硅氧烷(PDMS)和聚丙烯酸酯(PA),均可用于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前者多用于非极性化合物如挥发化合物、多环芳烃和芳香烃,后者多应用于极性化合物如三嗪和苯酚类化合物。固相层可以非键合、键合或者部分交联的形式涂敷在石英纤维上。将一些聚合物加到涂层中可以增大涂层的表面积,改进SPME的效率。
1.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用于芳烃和挥发性化合物。
2.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W-DVB),用于极性化合物如醇。
3.聚乙二醇-模板树脂(CW-TPR),用于离子化的表面活性剂
4.涂有石墨碳黑的石英纤维,用于分析水中和空气中微量污染物。
5.碳纳米管和二氧化钛纳米管
方法的建立
1.保持采样条件的一致性。
2.影响采样的因素有采样时间、温度、纤维深入度等。
3.保持响应值与分析物初始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试样浓度不能过高,试样体积不能太小,使萃取处��吸附等温线的线性范围内。
4.向试样中加入电解质能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从而使分析物的溶解度降低,提高萃取效率;改变试样的PH对酸、碱性物质的萃取率有较大的影响。注:盐的加入在微萃取中的作用有时不同于常规的液-液萃取,需要优化实验条件。
5.搅拌可缩短萃取时间。
微波萃取
萃取时间短、选择性好、回收率高、试剂用量少、污染低、可用水作萃取剂、可自动控制制样条件;应用对象较少,目前应用于土壤、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农药残留、有机金属化合物、植物中有效成分、有害物质、矿物中金属的提取、血液中**及生物样品中农药残留的萃取研究。
微波萃取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吸收微波(水、乙醇、酸碱盐类)
微波萃取的高效性:1.微波与被分离物质的直接作用;2.微波萃取使用极性溶剂比用非极性溶剂更有利;3.应用密闭容器使微波萃取可在比溶剂沸点高很多的温度下进行,显著提高微波萃取效率
反射微波(金属类物质)
透过微波(非极性物质)
微波萃取设备及其方法(主要部件是特殊制造的微波加热装置、萃取容器和根据不同要求配备的控压控温装置)
多腔体式2450MHz:一次可制备多个样品,易于控制萃取条件,萃取快速。
常规微波萃取方法:把极性溶剂或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混合物与被萃取样品混合,装入微波制样容器,在密闭状态下,放入微波制样系统中中加热。根据被萃取组分的要求,控制萃取压力或温度和时间;加热结束时,过滤样品,滤液直接进行测定,或作相应处理后进行测定。一般情况下,微波萃取加热时间约5~10min。萃取溶剂和样品总体积不超过制样杯体积的1/3。
单模聚焦式2450MHz:可不用控压和控温,制样量大,一次仅可制备一个样品,萃取时间较长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SCF)
温度和压力均高于临界点的流体,本身特性为:
1.其扩散系数比气体小,但比液体高一个数量级;
2.黏度接近气体;
3.密度类似液体,压力的细微变化可导致其密度的显著变动;
4.压力或温度的改变可导致相变。
基本原理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依次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成分萃取出来,并且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介电常数随着密闭体系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极性增大,利用程序升压可将不同极性的成分进行分步萃取。
超临界CO2的溶解能力
1.亲脂性、低沸点成分可在低压萃取(104kPa);2.化合物的极性基团越多,越难萃取;3.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高,越难萃取。
改性剂
CO2是非极性溶剂,一般要加入极性溶剂改善其在CO2中的溶解度,故被称为改性剂。比较常用的有甲醇、丙酮、乙醇、乙酸乙酯等。
改性剂的作用有限,在改变超临界流体溶解性的同时,也会削弱萃取系统的捕获作用,导致共萃物的增加,很可能会干扰分析测定。改性剂的用量要小,一般不要超过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在天然物质的提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可与GC、IR、MS、LC等联用成为一种高效的分析手段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