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放手”新能源产业
北京商报记者从中海油官网看到,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业务范围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煤基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CDM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有消息称,新能源业务一直亏损让中海油决策层失去了继续投资发展的信心,因此决定逐步退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海油收缩新能源业务可能主要从盈利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但是并不赞同”,因为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中海油缩减新能源业务应该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而新能源在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补贴的烦恼:新能源行业何时自食其力作为央企的中海油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此举还有待商榷。
中海油解散新能源公司一事曝出后,引发了业界热议,有一线企业总结当前新能源行业的现状:“政策扶持热情高,号子喊得响,但实际落实却是障碍重重,企业屡遭打击,导致其驶入发展缓坡。”
以中海油较为重视的风电为例,曾经也经历过颇为风光的发展黄金期,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五年实现翻番。2009年,中国以2580万千瓦的总累计装机容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截至2010年底,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超过美国,跃居****。然而,目前,虽然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可观,但是增速已经出现回落。
近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发布《2013年度国内风电建设快报》,预计2013年国内风电年上网电量为13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据统计,这一增速创三年来*低。在业界看来,风电也显出减缓的态势。
同样作为国内新能源供电主力的核能,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在国内停摆多时,2012年末开始,显现出启动迹象。但一年多来,整体动作并不多,在此期间,对核电**的质疑声却在不断膨胀。干式试验变压器面临着消化产能难题的各大核电企业们不得不选择出海,谋求商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2013年*受关注的新能源,光伏可谓格外风光。电价补贴上调这一政策落地后,还引发了行业内多轮抢装潮。表面上看,企业在电站建设方面的热情格外高涨,然而,北京商报记者从晶科能源了解到,其实企业们对投资仍然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分布式光伏领域。
盈利之困是模式之困
在企业看来,做项目是要盈利的,但是过分依靠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始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以分布式为重。尽管从政府到国家电网等各方面,对分布式可谓深爱有加,但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实质上并非表面那样热闹。以光伏为例,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在谈及其原因时直指:“在发展分布式过程中,大家并没看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
她进一步介绍称,“分布式终端用户消纳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投资收益。多少电是用户自发自用,多少电是并给电网的都需要辨别。电站完工后,其产权还存在风险性,屋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能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协商三者关系是一大难题。此外,终端用户消纳的持续能力,像终端用户是否会发生停工歇业,转产或厂房转让后,下一个用户是否能维持同样的用电水平,都会影响项目未来盈利”。林伯强表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新能源如何盈利都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现在也均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政策,而且补贴幅度远超我国。目前我国新能源主要靠政府补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或勉强盈利,但从收益来看并不是非常乐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指出,目前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其性质弄清楚,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补贴的烦恼:新能源行业何时自食其力发展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的责任和全民的义务,很多企业把其作为纯盈利的手段,动机不太对。发展新能源应该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给予补贴,市场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现在补贴更多的是为了将来不补贴。
如何迈入市场化轨道
针对新能源发展面临的盈利模式困扰,如何尽早进入市场化轨道成为新能源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孟宪淦认为,未来要想让新能源摆脱依靠政府补贴的盈利模式,现在来看*重要的还是科技进步,在1976年的时候,我国1瓦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成本大概是400元左右,去年我国1瓦的光伏组件成本已经降至4元,30多年价格降低了99%,主要靠的就是技术进步。“目前欧洲由于电价较高,一些地区新能源发电已经可以自身实现盈利,我国电价较低,预计政府补贴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但目前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大概2020年新能源发电能够实现平价,不再需要政府补贴也能够盈利。”孟宪淦说。
林伯强则认为,由于成本较高、供给不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预计新能源都将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经营下去,现在能够做的是做大市场,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从以往经验看,规模增长一倍,成本可降低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