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快讯:企业违法招收童工屡禁不止,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如何?
近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12年国内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持续了20年的“追4”行动如期实现,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意味着,经历了4%**实现的辉煌后,中国教育经费管理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又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如何巩固好4%成果,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3年,我国的教育经费管理事业,突出公平和质量两大重点、强调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实现新跨越,形成新格局,迈上新台阶。
突出公平质量,形成支出结构新格局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儿不比发展时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沟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区域间投入水平差距明显,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需进一步保障,投入结构矛盾突出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是给设施齐备的城市学校“锦上添花”,还是为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小学“雪中送炭”?对此,教育部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国内教育工作会议上
指出,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和公平与质量这两个重点,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财政部门,都更加突出公平和质量,瞄准薄弱环节,努力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部署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反应迅速:4月15日下发通知,把4%实现后的2013年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并
要求各地在安排使用教育经费时要落实“四个倾斜”,即向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倾斜。
其实,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早在前几年就已开始,这一点从2012年的国内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就可看出。公告显示,2012年国内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23.42%,其中农村增长
26.30%,增长较快的是贵州省(47.35%)。在经费上,农村增速超过国内增速,且增速较快的省份全部为中西部省份。
今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内教育财务工作暨“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上指出,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中西部地区。从4%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5年提高了4
个百分点,占到58%。中西部、农村、民族、集中连片特困等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5年都翻了一番。
这一项项举措和成果,见证着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的生动实践,成为“教育公平是较大的社会公平”的生动注脚。
强调改革发展,保障能力实现新跨越
教育经费的“蛋糕”大了,如何保障不变小?答案是,要靠制度和机制。
2013年,教育部门紧紧抓住法定增长、新开辟的财政投入渠道、生均拨款标准、监测评价这四个制度性“抓手”,不断探索教育投入及经费管理的多种保障机制,避免教育投入的“碎片化”,让4%变得可
操作、可检查、可持续,实现了保障能力的新跨越——
一年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深化。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在山东,重新调整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比例和征收范围,并从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在江苏,建立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填补了幼儿园和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的空白。
一年来,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不断推进。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具体包括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三方面内容。5月22日,中西部
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公布,2012年至2015年百所地方高校将获得100亿元支持。
一年来,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实施日见成效。11月24日,中央财政下达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60.3亿元。12月16日,财政部宣布,2013年安排下拨“普通高中改造计划”专项资金20亿元。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更应理性地看到:光靠财政“一条腿”是不够的,要形成财政投入主渠道和社会投入辅助渠道“两条腿走路”。2013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方面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中央财政出台了中央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已累计带动中央高校接受符合配比要求的社会捐赠资金收入100多亿元,年均增长45%,有效缓解了学校办学资金压力。
浙江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厘清政策边界,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制度先行,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作血液,那么教育财务制度就是血管。教育经费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铺设严密、交错的血管,另一方面还要增加血管的厚度、增强血管的抵抗力,这样才能保证2万多亿元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源源不断地被及时、方便、**地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儿童得到经济救助!
一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制度先行,既铺设血管,又大力增强血管抵抗力,日益完善财务制度、不断健全经费监管体系、着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促使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3年作为“教育经费管理年”,教育部对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将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绩效考核纳入制度轨道,进一步推动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
教育部率先垂范,国内30多个省份迅速跟进,下发通知、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细则,财务制度培训、“义务教育预算管理示范县”评选、经费使用管理综合检查等一大批活动在国内范围内迅速开展起
来,“校财局管”、重大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办法、高校总会计师公开选拔等多项制度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
阳光是较好的防腐剂,时常把账本放到阳光下“晒一晒”,才会让腐败无立足之地。目前,国内教育经费年度统计公告、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定期公开,重大民生政策上网上墙公示,教育财务工作透明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各地还在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建设,加强对学校财务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大、社会道德的“触底反弹”,开源节流、勤俭办学也成为教育领域的呼声。教育部门及时回应群众呼声:连续下发多个通知,倡导和支持节约型校园建设,完善各级各类经费定额支出标准,对于超标准、超规模的各类经费开支坚决说不……
很快,号召就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在教育部机关,通过技术改造,安装二级水表并完成了光伏发电等节能项目,一年节省电费100多万元。在山东临沂,在降低建设造价上做足文章,一个原本造价
4300万元的学校建设项目,经过3次细致的成本核算,较终核定为3700万元。各地学校食堂里的“光盘”越来越多,教育系统的文印费用越来越少。
一年来,从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到“四个倾斜”,从高校会计师公开选拔到研究生经费改革,从资金管理到资产管理,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在4%实现后的**年,迈出了坚定而扎实的一步。
实现4%,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面对着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的历史使命,教育经费管理工作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