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化组织固定、脱水和包埋的方法改进
**组织化学将传统形态学与传统**学结合起来,既可以在光镜下或电镜下观察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实现组织或细胞定位;同时又发挥了**学中对特异抗原抗体定性定量的作用。**组织化学技术是一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影响的实验技术,有很多干扰因素都可能影响终的检测结果,并造成错误的判断。本文就**组化中组织的固定、脱水、包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可控因素的分析和总结。
组织固定的目的之一是大限度地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也是影响**组化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及时、恰当、完好的固定是制作好的组织切片的基础。
为使组织得到充分固定我们需要做到:
①固定的组织新鲜:组织取材后应该立即固定,应尽快进入固定液固定或入液氮冷冻保存。特别是在夏季,如果保标本不及时固定,组织容易收缩变形,并发生自溶现象。
②适宜的固定液:选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pH7.4左右),固定液为组织块体积的4~10倍。较好的固定液应该具有强渗透力,能迅速渗透入组织内部;其次不会使组织发生过度收缩变形,并能使组织内易观察的成分得以凝固为不溶性物质;还要使组织达到硬度,有较好的折光率。
③组织块的体积:组织块的体积宜小而薄,一般用于**组化的组织大小宜为1.0cm×1.0cm×0.2cm。组织太大,内部得不到充分固定,导致组织结构破坏,给切片带来的困难,还增加非特异性染色,同时浪费试剂。固定液的量 固定组织时,有足够的固定液。一般为组织块体积的10~15倍。固定用的容器足够大,组织材料不要太多,避免组织中的水分渗出影响固定液的浓度。
④恰当的固定时间:固定的时间要视组织块的大小及固定液的种类、浓度、温度而定。组织块越大,固定时间越长;反之,组织块越小,固定的时间越短。固定液的穿透力与浓度呈正比取材后30min内固定,小标本固定时间为4~6h,大标本为12~16h,固定总时间不超过24h为宜。
⑤固定后要充分冲洗,以减少染色时的人工假象。组织固定后,因固定液渗透到组织中,所以冲洗,除去残留的固定液,否则会影响下一步的脱水。特别对于长时间固定的标本应用流水冲洗,尽可能减少色素沉着。对于混合固定液固定的组织、更要及时冲洗,否则将影响**组织化学切片的质量,产生人工假象。
脱水及包埋:定期更换脱水剂和透明剂可有效防止组织脱水不及透明不够,并有利于下一步的切片染色观察,防止**组化时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以及脱片现象。包埋石蜡对切片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需选用专用的切片石蜡以切片质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