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定购宏展-70℃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
创建50多年来,电工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学前沿研究的任务,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大型电机、高电压技术、电工测量仪器、电弧风洞技术、大型电感储能技术、电火箭技术、微特电机、特种电源、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床、超导磁体系统、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100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100余项。
近10年以来,我所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不断加强新能源、智能电网及电力节能方面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布局,不断加强电气科学与材料、信息、生物和纳米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利用、智能电网、电机与电力电子及电气驱动、应用超导技术及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等领域的核心与骨干研究机构,在国际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在大型电机蒸发冷却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并网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微型电网及储能、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的牵引供电与控制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推进技术、超导电力技术、超导磁体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电子束曝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实用化的技术成果,在太阳能电池、超导材料、生物电磁学、微纳米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多年来,电工所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近10年来,成功主办(承办)了电磁场、磁流体发电、电机及系统、可再生能源、电气驱动、应用超导及低温工程等领域10余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所现设有9个研究部,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部、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研究部、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电力系统新技术研究部、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部、微纳加工技术研究部、前沿探索研究部;拥有4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检测中心,1个咨询与培训中心,8个联合研究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
1977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电工所按照中科院部署,在同年下半年启动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电工所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电工所获得“电气工程”**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人事部、国内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在国内**学科评估中,电工所整体水平排名位列国内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