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金埃尔默红外光谱仪观测功能的变迁杨戟正负责“南极天文台”总体方案设计,当下。主体望远镜已设计两年之久,建成后中国在地面天文观测领域的能力将有新突破,像当年去青海建观测站一样,对南极天文台的未来有着无法言表的热情。山上的天文观测室主要保存了射电频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针对太阳的观测,本刊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其余针对恒星、小行星、月亮的观测的确已经停止。
曾经是上世纪30年代远东地区*大。这架望远镜看上去很笨拙,紫金山天文台的老古董”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直径60厘米。但质量过硬,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这架老牌望远镜又一度启用。当时国际上主要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 SA 和中国的紫金山天文台对此次碰撞进行预报,1994年因为“彗星撞击木星”事件。紫金山天文台没有大型**设备,预报初始只能靠NA SA 观测数据做分析计算,*后****,NA SA 突然不公布数据了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张家祥只能临时启用这架老牌望远镜提供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还是进行了非常好的预报。
当时78岁高龄的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奔赴青海,超期服役的老牌望远镜在1980年夏天预备淘汰。为给我国引进的一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选择观测站新址。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对同行的专家说:激进光学已不适应天文学发展新趋势,守在紫金山头不行了必需开拓空间天文学和无线电天文的新领域。
紫金山天文台迅速恢复了因文革中断的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全员下山,山下建起新的实验室,以此准备天文界的几件大事:成立空间天文实验室为天文一号卫星发射服务;为国家创建先进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紫金山不合适,射电望远镜必需放在高海拔、干燥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光和霾,*后从地理条件上选择了青海德令哈市。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告诉本刊记者。
距离德令哈市30公里处海拔3200米的一片戈壁滩上,1982年。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开始动工。青海观测站是一个近20人的天文观测站,而1998年之前,一年运行的费用仅30万,设备坏了没钱修,基本观测无法保证。当时整个青海观测站的运行费用,全部加起来,还比不上国外运行一架望远镜一个人的人工费用。再加上设备运行中涉及的资料器件需要进口,就更难投入基本的服务支撑了杨戟说。
紫金山天文台为青海观测站增加了100万元的投入,1998年。互联网系统建了起来,青海观测站才算真正发挥作用。几年后,杨戟带领紫台科研团队自制了一套3毫米多谱线系统,更新了装置在射电望远镜上的探测器。
来自国务院支持下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工程”1998年,珍贵的100万元投入。依照财政部的要求,进入“知识**工程”试点的骨干科研人员,大概能够达到人均十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这在当时真是很大一笔钱。杨戟感叹。
依靠这样的投入力度去赶超“世界天文界先进科研水平”很多人眼里成了笑话。1992年硕士毕业进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研究员常进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一年的科研经费缺乏5000元。当时的工资是每月200元,整个上世纪90年代,去菜场买蔬菜都觉得太贵”
而那时对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却滞后了一步。珀金埃尔默红外光谱仪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的*初十年已经积累起相当的财富。科研领域投入明显增多,投入增多则明显带来科研实力的增长。
发现小行星的能力是国家天文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负责小行星观测工作的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滨告诉本刊记者,国际天文学界。为及时搜索出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2006年紫金山天文台投入使用****台搜索小行星的近地天体望远镜。该望远镜一年的运行费在100多万,试运行四年间发现的小行星数量超越1000个,其中100多个被**定轨,获得长久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