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埃博拉疫苗研发陷入困境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新数据显示,*近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导致826人死亡。报道称,*新数据似乎表明疫情正在失控。尽管目前存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数种疫苗和疗法,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国际需求,它们正处于不同实验阶段,且发展失速。

      目前,医疗救助人员正与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进行斗争。但死亡似乎是这些穿着生化防护衣的来访者带来的。大部分进入临时医院的病毒感染者死亡,而死者的家庭被禁止处理他们的尸体。谣言开始慢慢散播:这些新来者正在收集器官,并进行致命实验。

      于是,人们开始四处逃散,这让原本糟糕的情况雪上加霜。这次埃博拉疫情是有记录以来规模*大的一次,已经在西非杀死了超过670名感染者,并且相关部门认为还有其他400多人也感染了该病毒。而且,现在没有任何缓和迹象。

      医生无法为感染者提供有效**。诊所匮乏的人手必须勉强维持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寻找和隔离患者家属,以及教育公众如何避免传播该病毒。尽管目前存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数种疫苗和疗法,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国际需求,它们正处于不同实验阶段,且发展失速。即使它们已经向前发展,这些**手段还需要数年而不是数月时间,才能送达陷入困境的人们手中。

      在美国国立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病毒学家Heinz Feldmann等研究人员看来,这一现状似乎本来可以避免。2005年,他研究了一个基于疱疹性口炎病毒(VSV)的疫苗平台,它曾经生产了一个埃博拉病毒疫苗,并在猕猴研究中展现了效用。

      但是Feldmann表示,由于资金限制,自己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在健康人身上测试疫苗的**性。与疟疾或艾滋病病毒相比,“埃博拉病毒不是多么严重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他说,因此难以吸引公共和私人资金对相关疫苗和**研发进行投资。

      “目前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是老式公共卫生措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美国**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Thomas Frieden说,“研发出疫苗将是极好的事情,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也不知道你能在谁身上进行试验。”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于7月31日宣布,该机构将与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合作,*早将于9月开始进行埃博拉疫苗人体试验,有望在明年早些时候得到试验结果。NIH下属的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负责人安东尼·福西介绍说,这种埃博拉疫苗目前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中效果理想。

      该国目前有多家机构在加紧研制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今年3月,得克萨斯大学获得2600万美元的资金研究3种埃博拉疫苗,这3种疫苗在猕猴中的疗效都接近100%。

      VSV疫苗似乎是一个有希望的选项,因为它既能用来预防,也能在患者感染病毒后使用。2009年,它被用在一位德国实验室技术员身上,当时这位技术员用针意外刺到了自己,从而可能携带了埃博拉病毒。尽管尚不清楚她是否曾感染埃博拉病毒,但这位技术员活了下来,并且没有遭受任何疫苗副作用的危害。“我的实验室里每一个人都将是试验疫苗的志愿者。”同样致力于埃博拉病毒**研发的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家Thomas Geisbert说。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NIAID疫苗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携带黑猩猩腺病毒的疫苗,这种病毒与引发普通感冒的病毒类似。该研究机构希望能在9月初开始在健康人身上试验这种疫苗。该中心副主任Barney Graham表示,自己的机构正在与FDA进行接洽,以加速审批流程,而这一工作因西非疫情暴发而被加强。

      生物技术公司的埃博拉病毒疗法的研发工作一度步履缓慢,但这一现状将被改变。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Mapp生物制药公司正在测试针对这种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组合,它同时也希望能迅速进行人体实验。

      另一方面,利用美国国防部划拨的1.4亿美元,加拿大Tekmira制药公司正在试验一种名为TKM-Ebola的疗法。该疗法使用微小RNA分子束缚病毒,并将其作为毁灭目标。1月,该公司已经开始在人体中试验该疫苗。但7月3日,FDA暂停了该研究的相关审批工作,直到该公司能提供该疗法如何工作的更多数据。

      FDA的这一做法受到一些非议,反对者认为此次埃博拉疫情是该病毒被发现以来*严重的,管理部门应尽量绿灯放行。Tekmira制药公司表示,自己有信心重新开始试验。

      无国界医生组织公共卫生专家Armand Sprecher表示,这次疫情暴发的时间是“不幸的”。“如果发生在1年或2年后,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

      FDA可能由于“同情使用”原则而批准一种疗法,但这一过程必须与东道国的规则相符合。“一个国家需要这些东西,我们无法强迫他们。”MRIGlobal研究所病毒学家Gene Olinger说,“我们必须遵循其内部的**研发和测试标准。”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6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