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中美气候协定有待新一轮能源改革


  中美两国元首近日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其中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双方均计划继续努力并随时间而提高力度。中美两国决定在来年紧密合作,解决妨碍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成功的全球气候协议的重大问题。

  中美气候协定的出台,设定了一个较高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无疑为中国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力。然而目前国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部分地区还存在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受到政策变动和财政补贴力度的影响很大,投融资和商业化模式仍未明晰。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对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的目标和要求频频发文。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发改委于今年9月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能源局在2014年初制定的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今年的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单位GDP能耗0.71吨标准煤/万元,要比2013年下降3.9%左右,比2010年下降1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7%,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达到32.7%,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

  然而在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看来,能源效率的目标任重而道远。OECD国家的万元GDP能耗为0.25吨左右,中国力争要在2050年达到这样的水平,而现在中国的万元GDP能耗约为0.8吨标准煤左右。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曾在今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上透露,为了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为制定中长期能源转型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刘琦表示,中国把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大的国家。到2014年上半年,国内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8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全部发电装机的30%,而发电量超过国内全部发电电量的20%。

  王仲颖认为,目前国内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问题,没有成熟的电力市场。“因为用电负荷是一定的,涉及到煤电是否要给风电和光伏让步。而在获得发改委审批的时候,煤电厂每年的运行小时数和电价是一定的,如果不能完成计划的发电小时数,就不能完成电厂投资的还本付息。但这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下一步电力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电力市场化的问题。”

  王仲颖告诉财新记者,预计到2050年,国内的累计风电装机能到20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5亿千瓦,而每五年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的风电装机达到3000-35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500-2000万千瓦是没有问题的。到2020年-2025年之后,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市场的建立,可以实现每年新增1亿千瓦的可再生装机。”

  航禹太阳能执行董事丁文磊则认为,在政府推行可再**电配额制、电力体制改革的预期之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大环境都已具备。然而新能源的推广力度“看上去很美”,但在落实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他所在的光伏发电领域,丁文磊表示,目前的投融资体制还限制着光伏电站的发展。“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能对光伏电站进行抵押贷款授信,光伏电站的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实质的落实。这就无法为还在投运初期的电站进行资金的转换,形成滚动循环的开发闭环,激发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新能源的开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向财新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银行关于绿色环保领域的信贷资产,仅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在证券、保险领域,发展程度相当有限,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还缺乏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到2013年末,中国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与节能环保相关的贷款一共发放了1.6万亿元,支持了1.4万个节能环保项目。据不完全统计,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5.2万亿元,占银行全部贷款规模约8.7%。”张承惠指出。

  “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新能源的利用主要还是靠政策和补贴的支持,才能有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环境,单纯指望市场的力量来达到新能源的利用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丁文磊称。

  刘琦表示,还将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包括开展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远距离输电线路建设,为大规模开发和配置可再生能源资源打下基础;加快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新能源微电网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在终端用户环节替代化石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