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端午节 我们的节日:粽叶飘香话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广*深*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楚秦争霸,楚国大臣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他主张举贤任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保守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但屈原矢志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没有放弃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秦国接连攻占了楚国8座城池,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识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郢。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羞悔交加,忧郁成疾,3年后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承王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抱负远大而壮志难伸的屈原,在被流放到远离京都的沅、湘流域途中,终日忧愁,常常独自徘徊江边。**,一位在江边垂钓的渔夫问屈原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他叹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下了《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不朽杰作。在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屈原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激流滚滚的汨罗江。这**,正是夏历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屈原以死来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纪念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表达了诗人们对屈原的同情与悼念之情。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乃投奔吴国,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阖闾为越王勾践战败,受伤而死,子夫差继位,立志报仇。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军大败,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宰受越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历镂”剑,令其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交代邻舍人:“我死后,请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入城灭吴!”说罢,自刎而死。夫差闻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入皮革中,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传说中伍子胥变成了“波涛之神”。这样,在江浙一带,端午节就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据史书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停。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这**,曹娥也投入江中。又过了5日,曹娥终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此事传到县府,县令为之作文立碑,以颂扬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绍兴,尚存曹娥之墓,现存曹娥碑相传为晋代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将她曾居住过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则更名为曹娥江。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虽然说法比较多,但时至今日,端午节*令人称道的还是屈原以及他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他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缅怀。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人们在这**都要打扫庭院、悬白艾、饮雄黄酒。

西宁人的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在青海省会西宁,此时,虽然是初夏季节,仍然春意正浓,垂柳郁郁葱葱。红色的探春花,黄色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榆叶梅,紫色的丁香花竞相开放,又有粉红色的荷包牡丹、蓝色的川草、黄刺梅、小叶丁香、牡丹、芍药、红刺梅也相继开放,姹紫嫣红,迎来了端午节。

在我的童年时期,端午节这天,西宁地区的人们折来杨柳树枝,搭在房檐上。众人买来艾草,挂在房门前,以求平安吉祥。屋内花瓶里的沙枣花,其香气在院里就能闻到。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彩绸和草香(长在深山的石头缝里,我外婆的娘家互助北山有)做成香包,挂在孩子们的胸前。也有制作精美的大香包,挂在幼儿的背上。图案有麒麟(意为麒麟送子)、莲花(意为莲生贵子)。有的家长在孩子们的手腕系上五彩丝线,除灾祛病、祈福延年。

家长们忙着买韭菜蒸包子,买糯米和红枣打枣糕包粽子,煮鸡蛋拌凉面……民众用不同的方式度过端午节。这天,戏院演出秦腔戏《白蛇传》。记得计划经济的1961年开始,端午节之前,居民凭粮证每人供应糯米一市斤,价格每市斤0.24元。

在老西宁的民间有“年怕端午,月怕十五,日怕中午”之说。意思是,光阴似箭,过了端午节,半年快要过去了。(罗平)

那些一���都在的端午习俗

吃粽子不只是中国人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为防止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初学记》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直到今天,每年5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端午食粽的风俗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各国包粽子的材料种类丰富,外形也不尽相同。越南人吃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日本人则是用磨碎的米粉,包成锤形粽子。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悬艾蒿菖蒲避邪驱瘴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等,妇人争相佩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艾,又名家艾、艾蒿,菖蒲则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们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及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等功效。中医学上以艾入药,还有**血、暖**、祛寒湿的功能。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防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雄黄酒祛毒防病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对于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防病,虫豸不叮。

佩香包抵防恶气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所以在她新婚的**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