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污染治理需成本谁买单

  雾霾污染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环保产业的提速发展,但也也有专家表示,实际上仔细算来,这实在不是一个划得来的经济账。

 持续性雾霾天气引发各界对于环境污染的担忧和关注,民众对雾霾危害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对于雾霾天气的应对,个体防护成

了一大主要方式,由此催生的“防霾经济”之势渐起。无论是价格高昂的空气净化器,还是市民接受度更高的防雾霾三件套,植

物、口罩、护肺药,火爆的市场无一不折射着国民愈来愈高的健康意识,伴随而来的则是危机下渐现的商机。

  
 一场雾霾拯救了一个产业,这样表述一点也不过分。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环保产业以及相关企业终于咸鱼翻身,借雾霾之势

迅速攀升。市场上,但凡与空气治理相关的概念产品,无疑不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据*新空气净化器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1
8月,空气清新机实现量额的同步大幅度攀升,零售量累计同比增长70.9%,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86.9%,到2015年中国空气净

化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750亿元。
  
  更大的市场机会来自政府的空气治理行动。空气污染的恶化,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为了解决该问题而牺牲经济增长。在雾霾天

气增多危害加重的当下,工业、燃煤、扬尘等污染源仍具有治理空间。有专家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向“环境友好型”的经济

模式转变,将会提振经济增长。

  
 根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三大区域地区和九大

城市群,共涉及
107个城市,进行大气污染专项综合治理。同时,国务院912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

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
17500亿元。经济上预计可拉动GDP增长2.39万亿元,其中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产

业产值将增加
1万亿元以上。有乐观者判断,这将催生和带动多个高达百亿的细分产业组成的空气治污产业群。
  
  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共同发布的《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报告中指出:

PM2.5
污染对公众健康有致命危害。在现有的空气质量下,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

高达
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

高达
3.8%。而据某环保组织测算,过去5年来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仅公众健康损失已超过6000多亿元。
  
 这只是显性雾霾损失。还有雾霾对精神、心理、情绪等隐性影响,是用经济的手段无法测量的,而其影响却无时不在。“世界

上*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路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这种无奈与哀伤深刻影响着幸福指数。

  
 此外,很显然与空气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的庞大经济损失与健康威胁相比,防治污染催生的经济收入大大入不敷出,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发达国家治理雾霾问题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业内专家表示,雾霾很轻,代价却异常沉重。本质而言,雾霾天气就是一个生态的灾难,无论从中产生怎样的天量商机,都不

值得“庆幸”。雾霾红利暴增已经敲响了生态治理的警钟,事前预防远远比事后修补更为重要,希望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未来改变

发展思路的契机。

  
  严重的雾霾天气这是自然界无法承载人类过度“征服”所导致环境崩溃的一个信号。经济学家叶檀认为,雾霾是高污染GDP

代价,损失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利益则被汽车厂、石油厂、水泥厂、木材厂和煤电厂等企业拿走。如果没有税收、环境交易等

方面的正确激励制度,污染
GDP狂欢还将继续。
  
 经济手段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业界呼吁多年的环境税的落实征收,依旧存在较大阻力。原国内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

任、国内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应当在有关资源产品价格中纳入环境成本,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
2004

开始实行的脱硫电价政策,以及上世纪
90年代开始试点、近10年来**推行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是近年*成功的两个案例。
 
 
中国当前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是由当前粗放的、过度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造成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作为生产主体,有些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等传统企业完全将利润*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和决策依据,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以牺

牲环境质量为代价;作为消费主体,很多消费者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并不是集约环保的,也不是我们倡导的低碳生活,以交通出行

为例,公共交通正在被私人交通取代,私家车总量迅速增长以及对大排量车型的追求,是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产生雾霾天气

的一个原因之一,因而普通民众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不能置身于事外,阴霾天气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

本,在短期内又难以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不能指望靠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来治理雾霾天气。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