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碳交易”用市场手段**绿色经济

 
 
“碳交易”用市场手段**绿色经济
《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年》显示
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为104.2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49.8亿美元。
2014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近2/3,达到887亿美元。
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大交易市场。
核心提示
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的当下,“碳交易”——这一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开启了一扇绿色的大门。作为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
6月19日9:30,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刘自强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紧盯着大屏幕。
9:40,大屏幕显示,重钢卖出1万吨,成交价30.5万元,买入方是重庆江津珞璜开发有限公司。刘自强暗暗挥了挥拳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紧接着,9:44,重钢再次成交1万吨,成交价30万元;9:53,重钢又成交1万吨,成交价31万元。
开市不过20余分钟,重钢拿出的3万吨排放配额全部卖出,重钢因此获利91.5万元。
“耶!首战告捷!”刘自强长舒一口气,忙活了3个多月,终于有了回报。
1、温室气体也可变成真金白银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采用的市场机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刘自强是重钢股份公司机动处能源管理科副科长。别看他一副专业人士的样子,事实上,3个多月前,他也是市发展改革委的“扫盲”对象。
为推进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今年3月,市发展改革委组织重庆标准化研究院到重钢调研。从事了多年节能减排工作,刘自强还是**次接触“碳交易”。
“‘碳交易’是个新生事物,我们之前知之甚少。”刘自强称,自那次后,他们便开始恶补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知识。公司对此也相当重视,立即成立了碳排放工作小组,刘自强也是小组成员之一。
之后,刘自强多次接到通知,到市发展改革委和重庆联交所集团参加培训。“每次培训我们都积极参加,回来后我们又组织学习,并制订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刘自强说,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碳交易通”。
依照今年5月出台的《重庆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试行)》,2015年前,重庆市排放配额免费发放,由企业自己申报。根据相应的计算方式,刘自强和同事们完成了配额的申报,并在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设了账户。
“市发展改革委给了重钢828.8万吨的配额,我们预计应该有30多万吨的余额。”他称,重钢环保搬迁后,每年都要“上马”节能减排项目。他初步估算,去年公司实际只排了约790万吨,“这意味着我们有38.8万吨的配额可以拿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变成现金。”
“没想到,企业少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可以赚钱。”刘自强称,按照当天平均交易价30.5元/吨算的话,38.8万吨的配额可变现约1180万余元,这对目前低迷的钢铁企业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流动资金。
对“碳交易”充满期待的,不独重钢。
重庆市一家从事节能环保的企业称,公司已经在技术和渠道方面为“碳交易”做好准备,希望在重庆碳交易市场启动后获得相关利好。该公司透露,去年就提前布局了碳排放期货交易和环保指标交易市场相关项目。
在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其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谢泽元同样对“碳交易”充满期待。
“今后,我们通过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可以变成真金白银,真正体现环境也是生产力。”谢泽元说,2013年重庆石柱森林覆盖率达到53.3%,高出全市10多个百分点,目前正在向市发展改革委争取,希望将现有高出全市的森林覆盖率产生的碳汇纳入交易体系。
金融机构同样看到了商机。
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目前都推出了绿色金融业务,项目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截至2014年5月末,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累计支持重庆市绿色金融项目152个,累计投放融资金额76.18亿元。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称,为扶持国内碳排放权交易,2011年,总行开展了国际CDM(清洁发展机制)首笔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这也是国内首笔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近期总行有望再推出国内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这意味着纳入配额管理范围的企业,将来可以直接用碳排放配额指标,到银行拿到贷款。
 
本文章来源于气象站生产商http://www.yiqiwa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