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国农科院在我国冬麦区河南新乡召开了“小麦候选骨干亲本创制与利用”现场观摩暨研讨会。来自科技部、农业部、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新乡市、新乡县及我院等有关领导,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四川、宁夏、青海和北京等我国冬麦主产区的100余位小麦育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领导一致认为,农作物骨干亲本项目组抓住了目前我国农作物育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中央科研单位与地方科研单位高效组合,形成了农、科、教大联合的组织方式和大协作机制,为农业基础研究“顶天立地”解决生产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其经验和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为了加速骨干亲本创制理论和候选骨干亲本材料在我国作物育种研究与粮食增产中的应用,中国农科院联合国内有关育种单位组成了协作组,将获得的理论成果与创制材料提供给各育种单位进行验证和生产应用。他们采取**科学家介绍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育种家对候选骨干亲本材料和验证候选骨干亲本遗传效应的世代材料进行田间实地考察,现场自由选择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和世代材料的形式,使育种家现场学习、切身体验实验室基础理论突破的意义、基础研究成果的育种实用性及其在作物增产中的价值和作用,也使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专家通过现场互动了解了育种家和生产的需求,促进了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的密切结合,取得良好成效。项目组创制的水稻候选骨干亲本“巨穗稻”恢复系“R1128”和携带野生稻两个增产QTL的新恢复系“远恢977”,已开始应用于我国第三期超级稻育种中;创制的具有高配合力、高产及抗逆性强的“08-641”、“18-599”和“21-ES”等玉米候选骨干亲本材料,已在西南地区玉米新品种(组合)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制的上等、抗病、抗逆、多穗小麦系列候选骨干亲本材料,平均穗粒数超过90粒,已为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四川、宁夏、青海和北京等地多家小麦育种单位有效利用,培育出2个新品种和一大批新品系,打破了30多年来国内不能跨多个生态区有效利用小麦骨干亲本的格局,有望实现我国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在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立会研究员为**科学家的“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与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项目组,围绕农作物骨干亲本现象,针对骨干亲本的系谱、表型、基因组区段、基因和等位基因功能、互作效应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骨干亲本的表型与基因型特征、骨干作用优良基因/基因组合、等位变异的遗传与作用机理,创立了骨干亲本创制的早期预测模型和人工创造骨干亲本途径的新理论,填补了20年多来世界作物育种理论**的空白,开拓了由中国人提出的作物育种理论的新领域。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已筛选和人工创制出水稻、小麦、玉米候选骨干亲本材料30余份,并应用于作物育种实践;截止到目前,该团队已在《ThePlant Cell》、《J. Proteome Res.》、《Cell Res.》、《Plant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72篇。
“小麦候选骨干亲本创制与利用”现场观摩暨研讨会上,与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董玉琛等小麦基因资源与遗传育种**专家认为,该项目组在骨干亲本创制理论和骨干亲本材料创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重大突破,这种以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核心、上中下游密切结合、农科教大协作的**模式,对迅速突破作物育种“瓶颈”、实现粮食作物增产意义深远;希望进一步完善骨干亲本创制理论,加大骨干亲本创制和候选骨干亲本的应用力度,为实现农作物遗传育种第三次**、保障国家粮食**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