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多样,在黄土区降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不均,然而水分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因子。水分在黄土土壤中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干旱与湿润错综复杂,为黄土区生态建设增加了难度。目前,林地土壤水分的研究已经从定性描述发展为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也涉及到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等不同尺度。在研究手段、研究内容、技术支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土壤水分的研究测定可以应用土壤水分测定仪。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对黄土区各种资源进行调查、测定和评估,得出了相对完善的土壤水分布规律。专家们认为,黄土区土壤水分状况受气候(降雨、气温和蒸发)、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貌因子、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子的综合影响。按照反映土壤水分状况的主要因子(水分来源、储存和利用)将黄土区分为:半湿润土壤水分周期补偿区、半干旱土壤水分非周期补偿区、干旱土壤水分亏缺区和灌溉型土壤水分补偿区。在上述4个区的基础上,又划分为11个亚区。杨文治先生1992年按黄土区土壤水分利用特点,将其分为5个补偿区。杨文治先生2000年通过多年降雨量、干燥度、0~2m土层旱季末储水量和2~5m土层雨季末储水量,将黄土高原分为6个水分生态区,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提供了宏观布局的科学依据。
通过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对黄土区不同流域的土壤水分进行研究,可以总结认为,黄土区水分条件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以及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树种分布于植被群落的产生表明了植物与环境条件的统一,人工植被的建立应当根据环境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