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灌溉时土壤水分的下限指标 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散发的共同影响,大田土壤中的水分会不断消耗,从而使土壤逐渐干燥。在一次大的降水或灌溉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得到补充,但是真正能被植物吸收的水分少之又少,极大一部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流失的。当叶面蒸腾量大于根系的吸水量时,作物的叶片就会卷缩下垂,呈现凋萎。如果此时立即增加土壤含水量或降低外界的蒸腾能力,作物又可恢复正常生长,这时称为临时凋萎。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其一值时,作物出现严重凋萎,即使灌溉或降低外界的蒸腾能力,也不能恢复作物的生命活动,此时则成为长久凋萎。而此时的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或凋萎系数,它是土壤水对作物生长有效部分与无效部分的分界点,因此可作为土壤中有效含水量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在不受地下水影响时,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所能保持水分的*大值,土壤含水率一旦大于田间持水量,多余的水分便会以重力水的形式向下层渗透补充地下水或是形成径流。因此田间持水率为土壤中有效水量的上限。 由此可见,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分即是介于凋萎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土壤水。在旱地土壤中,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确定以后,土壤供作物需要的*大有效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 对农作物而言,土壤中所有的有效水分都是可以能够被吸收利用的,但是,土壤水对作物的有效性是随着土壤湿度的降低而减小的。土壤含水率过低,虽然有一部分有效水分可以利用,但作物吸收会十分困难。因此,确定是否有进行灌溉,凋萎含水量还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好还是经过实地了解来进行判断到底要不要灌溉,可以使用土壤水分温度测定仪来进行判断,它不仅可以测量土壤的水分还可以进行测量土壤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