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保墒技术的效果解说 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物理条件之一,其含量以及分布位置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国内一开始采用多种措施来进行解决土壤水分紧缺的问题。可使用报上灌溉技术进行操作,在灌溉过程中使用土壤水分温度计进行对土壤水分检测后在进行灌溉效果比较的好。所谓保墒灌溉技术是将旱作农业中的保墒技术与灌溉农业中的灌水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一种以聚墒抑蒸为核心的生物质农田灌溉新技术,增加土壤水库的蓄存与有效库容。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将这些水分用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该种技术的代表就是覆盖保墒,该技术对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能够很好的起到限制作用。 秸秆还田量为6 000 kg/hm2,秸秆粉碎至3~5 cm,覆盖于作物表层,改组为对照组。地膜采用80 cm宽的薄膜起垄后覆盖,PAM浓度为1.0 g/m2,非灌溉处理在播种后将适宜剂量溶解于水中喷洒到土壤表面,灌溉处理PAM施用在灌溉前喷洒,同时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进行验证土壤水分的变化过程。 测定结果发现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0~60 cm的土壤储水量较对照平均增加了37.5%和25.2%,60~150 cm土壤储水量较对照仅增加了7.1%,5.8%和1.7%。在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灌溉3 d和10 d后,各保墒灌溉处理50 cm以上土壤含水量,除PAM处理在0~20cm的土壤含水量稍低外,其余两个处理0~50 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灌溉3 d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PAM处理0~50 cm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平均增加了4.7%,3.9%和1.1%,10 d后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6%,10.5%和4.1%。说明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抑蒸效应。本文来源:http://www.trsfy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