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汽车检测的发展方向

 汽车检测的发展方向

——访汽车工程学会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 朱正德

朱正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内量仪量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教授级**工程师。从事检测工作四十余年,涉及的检测领域包括计量、精测(其中又牵涉到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等)、实验室测试技术和质量信息的处理等。

  1. 您在检测领域非常有成就,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答:我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的专业人员而已。回顾自己近40年的工作经历,1986年前的十来年是在一个科研单位主要从事量仪,尤其是自动量仪的研制,曾多次在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参加现场设计和试制。自86年招聘回上海起,先后进入上海大众和大众动力总成这两家国内主流汽车/发动机生产厂,身份一下子从检测仪器的研制者转换成了量仪的使用者-----用户。这期间涉及的检测领域包括计量、精测(其中又牵涉到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等)、实验室测试技术和质量信息的处理等,总之都是与批量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密切相关的。感谢改革开放给广大技术人员带来的机遇,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两年,还有机会作为国家首批派遣的出国科技进修生(访问学者)赴意大利进修,从而较早接触、学习到了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用于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批量生产企业的检测技术,并在回国后*大程度付诸实施。而在长达20年的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期间,又有了更多的与众多仪器供应商和汽车企业(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极好的学习、积累机会。


2     2、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作为质量控制重要手段的检测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您觉得这种进步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其中又有哪些是您比较关注和认为是富有代表性的呢? 

答:虽然在检测工艺的规划理念上,欧美系、日韩系等确实还是有所差别的,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近年来汽车检测技术所呈现出的智能化、柔性化的趋势还是十分清晰的,体现了为适应这种买方市场的大背景,车企采取的技术对策。至于我自己比较关注的检测技术,那就是:1)置于生产现场或放置在车间测量室中的三坐标测量机;2)光学量仪,这里既有用于发动机等动力总成部件的,也有用于车身或各种覆盖件的。事实上,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反映的还是一种理念上的提升,如CMM长期来的作用往往被局限在精测室这个小范围内,而光学量仪的高效、功能强、柔性好等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显现出来后,已真正进入了在线检测的主流行列。

 

3.您认为在一个汽车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检测”处于什么地位?尚存在哪些难题?

答:按现代质量理念,产品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检测在企业中就处于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只是表明,在制定检测工艺时,应着重于对制造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对测得值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来确保过程的稳定可靠,而这与以往偏重对实物的检验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检测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是被放在很高的地位。相对而言,对一些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容易测出的参数,如对于螺(纹)孔的检测,就成为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虽然现今在螺纹深度等的测量方面已有进展,但象中径一类参数的检测,则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是一种定性的方法。

 

4.现今,“生产过程监控”已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会对检测器具提出新的要求吗?

答:事实确是如此,这本身也是企业质量意识提升的一种反映。现在已有一些企业的领导,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经典的SPC的做法上,而是提出了更高,也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那就是“**追溯”的要求。即当出现不符合合格要求的情况时,将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的源头—到底是哪道工序中的哪一台机床的哪一个动力头/夹具造成的。为此,在相应的软件设置上、与在线监测设备的硬件匹配上就必须做很多的功课,而并不只是如前面提到的只在检测工艺的规划阶段选用数字化、智能化(带有统计功能、数据处理能力)的量仪就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进一步的措施就是在工件上所做的标识,现今条形码、二维码已经在企业中应用得较为普及,而少数主流发动机厂又开始采用更先进和具备更细化的追溯能力的数据信息载体-----电子芯片。

 

5.您认为国内量仪生产企业要适应汽车行业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该如何努力?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尚存在哪些差距?

答:客观的说,藉助2011年之前国内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多数国内量仪企业(注意:还不包括大量通用仪器、试验设备生产厂商)这些年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 确切地说这个“群体”先天存在的一些不足。当前国内量仪企业的*大问题是“小、散、乱”,据不完全统计(也很难**统计)其数量不下三、四百家,仅无锡一地就有好几十家,虽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也正因如此才制约了其发展。不可否认,当前,汽车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制造成本已势在必行,即便是那些合资、甚至独资的汽车厂、零部件厂,现在也已渐渐地接受了国内量仪企业的产品。但需清醒看到的是,其中的中、低端检量具占了了多数,而有些国企、民企虽然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在生产中应用了部分电子量仪,甚至带有智能化装置的中、**产品,但也还是困难多多,一个重要原因乃是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厂商,如Marposs、Hommel等都已在国内开设工厂,从而具备了以较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对国内的相关企业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若要讲到两者差距,我认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国内企业缺乏**的能力和动力,在如何不断推出*适合用户持续发展的生产需求的产品这方面,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从而在中、**检量具市场完全不占优势。而这只能依靠逐渐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减少短期行为,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内力才能予以解决。显然,无论是对国内占有*大比例的那些小型量仪厂,还是少数规模较大企业,期望他们能在短期内会有明显变化都是不太现实的。

 

6.在量具、量仪标准化制定方面,我们国家还有些什么不足呢?

答:很巧的是,我正好还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故多少了解些情况,也有点体会。我认为国内这方面*大的不足是对标准化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从而在产品开发、制造中就比较被动。简单地讲,多数国企、民企要就是直接引用国外的相关标准,或者借用、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假如有的话),而外资企业则都是直接引用合资方的标准,均缺乏对标准的适用性、合理性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量具量仪厂基本上都是尽量顺应、迎合需方的要求,也较少对订单中这些要求的合理性、可行性予以考察。不妨再浏览一下相关国家标准的内容及覆盖的范围,可发现多数还是侧重于那些通用的、传统的量具量仪产品,对新的带传感器的高效专用量仪,即使已建的一些标准有所涉及,但与国外在技术层面的差距也较大,这就很难同时对用户、供应厂商起到指导作用。

 

7.您在检测领域有着多年的经验,对年轻的检测人员有什么样的期待与建议?

答:涉及检测领域的岗位中,属于量仪设计研制和检测工艺规划之类性质的工作,毕竟只占少数,极大部分检测人员还是直接从事与产品的测量试验,以及仪器设备的维修、调校等的一线工作,而在这部分专业人员中,年轻人占有了很大的比例。我出自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觉得只是向他们讲些爱岗敬业、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之类的套话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关键还是如何去做好这项工作。我的建议是要尽量拓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面,具体来说,如果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检测相关的技术领域,那是很不够的,他们必须要尽量多地掌握和了解些与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有关的情况,事实将证明这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http://sh-hua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