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纳米改性
对聚丙烯(PP)进行纳米改性的方法有溶胶一凝胶法改性、表面处理改性、插层法改性和共混改性等。在众多的改性方法中,共混改性是*常用的方法。共混法是将纳米粒子与材料的合成分步进行,其优点是合成过程中可以控制粒子的形态、尺寸,但粒子的分散是其难点。因此,控制粒子的尺寸及尺寸分布是其成败的关键。高抗冲聚丙烯共混改性有几种典型的方法:熔融共混、溶液共混、乳液共混、机械共混4种。其中熔融共混是*简单的一种方法,它只需借助混炼设备,加工前将纳米改性剂混入聚丙烯母料中,成型后,纳米粒子迁移至聚丙烯的表面,有效地改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赵红英等采用熔融共混以及先混炼再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PP/纳米CAO33及PP共聚物(VPR)/SBS/纳米CAO33复合材料。他们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CAO33粒子的分散状况,结果标明当cao:)3粒子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和8%时,高抗冲聚丙烯两种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大值,分别为5.18 kj/m2和59.14 kj/m2,CaO:)3粒子在体系中能够达到纳米级分散。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观察证明材料的增韧是由于基体发生屈服所致。任显诚等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纳米Cg3Zh复合材料[Bl。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CAO33在低含量下(0、5% ~5%)可以使聚丙烯冲击强度提高3~4倍,同时保持其拉伸强度和刚度。通过对填充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观察及断口损伤分析,证明了材料的增韧是由于基体发生大面积屈服所致
国内聚丙烯产业存在的问题
装置平均规模偏小,竞争力偏低
由于我国还存在大量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装置.高抗冲聚丙烯使得目前我国聚丙烯企业平均能力低于10万t/a.单装置平均能力也不超过7万t/a.远低于美国、西欧、中东及东南亚周边石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装置规模偏小也使得我国聚丙烯生产行业整体能耗、物耗水平较高.产品成本对国外进口产品缺乏竞争力
布局分散,运输成本高
我国聚丙烯装置多与炼厂及乙烯生产企业配套建设.在大型炼化一体化成为发展主流以前已形成了大量分散布局的中小型装置 而我国聚丙烯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 东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大量聚丙烯产品需通过铁路往南、往东调运 在世界大宗石化产品利润变薄的趋势下.过高的运输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国内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
目前国内聚丙烯装置多以生产通用牌号为主.高抗冲聚丙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基本由国外生产商垄断在目前国内聚丙烯市场尚处于总量短缺局面的情况下国内生产企业除了盈利水平较低以外尚且不会有明显压力.但随着未来一段时间国内聚丙烯产能大规模集中释放以及中东大量新增产能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时,国内聚丙烯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
建议
建议我国聚丙烯行业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规模及技术水平 应结合国家炼油及乙烯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相关工作的开展.逐步淘汰规模偏小、物耗能耗高、竞争力偏低的小本体装置 同时,应加快在建大型聚丙烯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牌号及专用料的生产 结合国内汽车、建筑等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加快高结晶高刚性产品、高抗冲聚丙烯高速拉伸BOPP膜、热封膜、高透明包装及吹塑成型、高抗冲产品、薄壁注塑专用料等的开发和生产.逐步改变国内聚丙烯**产品完全由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
加快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方面要继续加���聚丙烯生产工艺特别是气相法聚丙烯工艺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在实现N、DQ、CS型等催化剂工业化和系列化应用的基础上.加快第5代催化剂. 即醚类高活性新型催化剂和气相法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工作.争取早13实现替代进El催化剂产品。同时,还应密切关注聚丙烯催化剂技术*新动态.继续开展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此外,聚丙烯产品开发应充分结合下游用户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特性产品开发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
继续进行原料来源多元化探索,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积极探索Supperflex、OCT等增产丙烯技术以及丙烷脱氢、甲醇制烯烃等丙烯生产技术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降低聚丙烯原料成本.以提高国内产品在应对中东等地区进口聚丙烯产品冲击时的竞争力。
-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为注册会员自行发布,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存在争议,平台将会监督协助处理,欢迎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