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2010年国内多地普遍进行水价上调之后,新一轮水价调整期再次来临。近日,国内多地启动居民饮用水价格调整方案。其中,计划上调或已经上调的包括上海、广东东莞、湖北武汉、安徽芜湖、贵州遵义等遍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多个城市。而在去年,长沙、重庆、广州、宜昌等城市已经率先完成了水价调整。
价格调整需要公开透明
饮水**是底线性的民生诉求,对水质的重视客观加剧了水价上涨的压力。分析驱动本轮水价上涨的动力,不难发现,除不断上涨的饮用水生产成本、人力、电力、通胀等压力驱动外,政策层面的驱动因素不可忽视。
2012年7月起,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下简称 “新版 《标准》”)正式启用,饮用水检测指标从旧版标准的35项增加至106项。新版《标准》通过扩充饮用水检测指标严格了饮用水**标准,而促成指标增加的直接原因,正是水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2011年发布的《国内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我国地下水污染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
若想改善水质,资金必须保证,比如水厂升级改造就会增加不少成本。而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公共供水企业亏损面为 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整个供水行业经营业绩不好,很多水厂难以承受检测设备和管网改造费用的大笔开支。
水的问题是公共事业,供水系统是民生工程,政府已经加大力度对水质进行改造。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国内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城镇供水领域投入4100亿元,但并未明确资金的具体出处。分析认为,这4100亿元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融资渠道进行筹措,水价调整也是渠道之一。
政府定价很大程度取决于成本。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公众不理解成本问题或者认为成本“虚高”,导致每一次调价都会变成供需双方和政府的三方博弈。这就要求价格改革除了要有合理公平的设计,还必须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涨价就能喝到放心水吗?
提高水价,能保证水质吗?水体污染来自多方面,源头污染不说,自来水输送过程中也会造成二次污染,城市供水管道老化、二次供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都会造成水污染。
尽管新版《标准》严格了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我国目前很难保障106项检测指标的检测能力。在住建部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系统中,国内40多个地方水质监测中心只有20多个具备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
地方不热衷于提升水质检测手段和水平,原因之一是检测成本高、技术有限,这也是新版《标准》早在2007年便得以确认实施,直到2012年7月1日才真正落地的原因之一。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王占生曾对媒体算了一笔账:“按照新标准,一个水样做完106项指标的检测成本在两万元左右。”
专家表示,水质改善不是一两天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政府、供水行业、公众合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控力量,保证资金能够真正用到水质提升上;加大对造成水污染企业整改力度,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失职追究谁”,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另一方面,倡导并厉行节水,加大宣传,培养节水意识。供水行业则需要在技术和规章制度上面下功夫,规范供水市场标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对于公众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人力、物力成本提高,水价上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涨水价的同时,水必须用得安心。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5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