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O-CHO-I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TPO-CHO-I 细胞是基于经典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开发的基因工程细胞系,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稳定表达人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CHO 细胞作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 “黄金宿主”,因具备外源蛋白表达效率高、遗传稳定性强、可大规模培养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TPO-CHO-I 细胞的构建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
目的基因获取:克隆人 TPO 基因(编码序列约 1.6 kb,成熟蛋白含 332 个氨基酸),其表达产物可特异性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调控血小板生成。
-
载体构建与转染:将 TPO 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如 pCDNA3.1),通过脂质体转染或电穿孔技术导入 CHO 细胞,经抗生素筛选(如 G418)获得稳定表达克隆。
-
单克隆筛选与鉴定: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高表达克隆,经 Western blot、ELISA 等方法验证 TPO 蛋白的分泌水平及生物学活性。
-
细胞形态:贴壁生长,显微镜下呈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清晰,细胞质丰富,汇合时形成单层致密细胞层。
-
增殖能力:倍增时间约 18-24 小时,适宜传代密度为 80%-90% 融合度,消化时需用 0.25% 胰酶 - EDTA(作用时间 1-3 分钟,避免过度消化)。
-
遗传稳定性:经多代传代后,TPO 表达水平保持稳定,无明显基因丢失或突变。
-
表达水平:在无血清培养基中,TPO 分泌量可达 50-200 ng/mL(因克隆差异而异),可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如添加丁酸钠诱导)进一步提升。
-
生物学活性:表达的 TPO 蛋白具有天然构象,可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如在 TF-1 细胞上验证),激活 JAK2-STAT5 信号通路,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
-
翻译后修饰:CHO 细胞具备完整的糖基化修饰系统,TPO 的糖基化位点(如 Asn248、Asn303)可被正确修饰,使其更接近天然人源蛋白特性。
-
基础培养基:常用 DMEM/F12 或 CHO-S-SFM 无血清培养基(适合工业化生产),含 2 mM 谷氨酰胺、100 U/mL 青霉素、100 μg/mL 链霉素。
-
血清与筛选压力:筛选阶段需添加 10% 胎牛血清(FBS)及 400-800 μg/mL G418,稳定克隆可逐步过渡至无血清培养。
-
温度与气体:37℃恒温,5% CO₂环境,湿度维持 95% 以上。
-
传代与冻存:
-
传代比例:1:3-1:5,每 2-3 天传代一次。
-
冻存液配方:90% FBS+10% DMSO(或专用细胞冻存液��,程序降温(-80℃过夜后转液氮)。
-
重组蛋白生产:作为 TPO 的 “细胞工厂”,用于制备临床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如药物 “特比澳”),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抗体筛选模型:可与荧光标记的 TPO 抗体结合,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如抗 TPO 中和抗体的开发)。
-
信号通路研究:用于解析 TPO-TPO-R 介导的造血调控机制,如 JAK-STAT、PI3K-AKT 通路在巨核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细胞凋亡机制:通过调控 TPO 浓度,研究生长因子撤除诱导的细胞凋亡路径(如 Bcl-2 家族蛋白的表达变化)。
-
药物**性评价:检测候选药物对 TPO 分泌或信号通路的干扰,避免潜在的血小板异常风险。
-
基因编辑工具验证:作为 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技术的靶细胞,用于敲除 / 敲入 TPO 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功能。
TPO-CHO-I 细胞结合了 CHO 细胞的高效表达能力与 TPO 的生理功能,是血液学研究和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工具。其稳定的遗传特性、可控的大规模培养工艺(如悬浮培养适应株开发)使其成为重组蛋白生产的核心细胞系之一,为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无血清培养、灌流工艺等技术的优化,该细胞系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拓展。
-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为注册会员自行发布,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存在争议,平台将会监督协助处理,欢迎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