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现存浑仪 全铜工艺** (工艺**)
产品简介
仿现存浑仪 全铜工艺**
产品详细信息
【规格】:22×22×30(cm) 【材料】:铜铸(底座红木) 【包装】:精美礼盒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长2.45米,宽2.45米,高3.09米,重约10 000公斤。公元1437年仿制,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现存浑仪的历史 :
元朝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间(1276-1289年),郭守敬(1231-1316年)铸造了多件天文仪器,当中包括浑天仪,摆放在北京的观象台上。
明初(1368年)定都南京,将所有天文仪器迁至南京观象台。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七年(1409年)还都北京。由于当时北京没有天文仪器,所以在正统二年(1437年)由“钦天监”监官亲赴南京鸡鸣山,仿照浑仪做成了木样,运回北京校验之后,重新用铜铸造而成,这即是留存至今的浑仪。
康熙时期,南京鸡鸣山上的天文仪器被全部运回北京,堆放在观象台下。这些珍贵文物在铸造新仪时大多被传教士纪利安当作废铜熔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乾隆年间,监臣受西洋人之愚,屡欲检括台下余器,尽作废铜送制造局,廷臣好古者闻而奏请存留。礼部奉敕查验,始知仅存三仪,殆纪利安之烬余也。”
从此之后,明代制造的天文仪器只剩下按元器仿制的简仪、浑仪和在乾隆九年(1744年)曾经改造过的铜圭表,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大型天文仪器,除个别零部件外,皆被一扫而空,其损失之重,无法估量.....
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被法德两国瓜分。德国侵略者将掠夺的天体仪、玑衡抚辰仪、浑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于1907年全部运往德国,安放在柏林菠茨坦离宫****橙园前的草坪上展出。直到1921年,根据凡尔赛和约第131条款,送还我国,重新安放在观象台台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华北,为保证国家珍贵文物的**,中央研究院奉命将北平古观象台明清天文仪器运抵南京,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上述天文仪器落入日军之手。日军肆意损毁仪器,许多零部件损失殆尽,浑仪、简仪龙角、龙爪多处破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