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昆明动物所胃癌分子病理研究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胃癌分子病理研究新进展

近日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与人类**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张云研究员带领下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杂志上。

近日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与人类**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张云研究员带领下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杂志上。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约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0%左右。我国胃癌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8倍,是当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中情绪压力,**的饮食习惯,如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及酗酒,都会破坏和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炎、胃溃疡等**,导致胃癌发生的高风险。蛋白酶激活受体4(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 4, PAR4)广泛表达于胃粘膜中,其在胃粘膜保护和损伤修复、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是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揭示蛋白酶激活受体可作为胃粘膜损伤修复三叶因子的细胞膜受体基础上,进一步与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技术发现该粘膜损伤修复的“中介”(PAR4受体)在胃癌病人中显著性下降,其缺失与胃癌的**结转移、低分化程度相关;PAR4受体基因启动区超甲基化是引起该受体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揭示**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在胃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的上述结果为深入解析人胃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也为临床胃癌病理进程及预后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受到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张 云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1998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1998-1999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1999-2000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工程西南基地“动物活性蛋白多肽组学”学科团组学术带头人;200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知识**”工程西南基地“动物**结构与功能”**学科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核心刊物“动物学研究”学报编委;国际**学会会刊《Toxicon》编委;国际生物**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生物**委员会理事;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云南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该研究小组长期系统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蛋白多肽分子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研究。通过对两栖爬行动物**蛋白多肽家族的结构变异与功能分化,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意义进行的系统研究,为探索生物适应机制及其分子基础,功能基因组进化特征,人类自身生理、病理分子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优良基础知识和研究模型,也为临床******的开发提供先导结构。长期从事蛋白多肽多基因家族分子功能基因组的克隆、表达、结构模拟及新分子构建研究工作;动物**功能蛋白多肽的作用机理(酶活性、配体-受体等),构效关系研究以及**多基因家族分子与人内源性分子构效关系比较研究。

目前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较大意义的有毒毒物(蛇、两栖类)毒腺cDNA库,获得200-300个目标蛋白酶基因克隆,测定全序列。竹叶青蛇毒类凝集素类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活性测定,血小板膜位点探讨。二是分离纯化的大蹼铃蟾皮肤活性蛋白多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体内作用靶点探讨。两栖类皮肤活性蛋白多肽进一步分离及生物活性鉴定工作(主要指大蹼铃蟾和蟾蜍)。利用分子凝胶过滤,FPLC离子交换,HPLC进行传统中药蟾蜍皮肤分泌物分离纯化,将各成份作生物活性检测。进行各种动物内脏平滑肌的离体测定,广谱**活性检测,膜片钳技术观察其对离子通道的影响;注重筛选具有心血管系统活性,**调节活性和抗微生物活性的新的两栖类皮肤活性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