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愿意帮助不幸的人,或者很容易在看到电影场景时流泪,再或者喜欢在社交平台上随时发布让你感动的照片,根据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家 Arthur Aron 和 Elaine Aron Elaine Aron的研究,你或许是20%具有同情基因的人类之一。
发布在《大脑与行为》杂志上的新研究中,他们和加州大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以及蒙茅茨大学的同行合作发现,对受试者大脑进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提供了一组物理性证据,证明“高敏感”大脑对于带有情绪面孔的图片有着强烈的反应。
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分别对高敏感和低敏感受试者的大脑进行扫描。这是**次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来演示高敏感人的大脑如何处理他人情绪。
此前的研究表明,“感觉处理灵敏度”是一种对环境和社会的刺激具有更高敏感度或相应处理能力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根据 Arthur Aron 的研究,这种特质与可识别行为、基因、生理反应和大脑活动方式等因素越来越紧密相关。
实验让18个已婚受试者(有些高敏感,有些低敏感)观看微笑或者悲伤脸孔的照片,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其中一组照片全部是陌生人的脸,另一组则包括了受试者的丈夫或妻子的脸。
高敏感受试者在看到自己配偶的表情时,大脑表现得比较活跃,当看到对方高兴的照片时,大脑表现*为活跃。大多数实验者一年后又进行了同样的实验,扫描结果与之前基本一致。
“大脑包括了认知和情感区域,我们发现,在看到照片的12秒内,那些跟情感相关联的区域中,高敏感受试者的大脑表现出比低敏感个体更加持续高速的血流。” Elaine Aron 博士说。
Elaine Aron 博士*先定义了“高敏感人群”的概念。高敏感人群通常呈现出对微妙刺激高度在意,更彻底地处理外来信息,对积极和消极刺激反应同样敏感等特征。
相反,大多数人具有较低的感觉处理敏感性,他们不太注意微妙刺激,处理情况更快速,并且并不很情绪化。具有较高“感觉处理灵敏度”的高敏感人群大约占人口总量的20%。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获得的物理性新证据,证明了“对认知和情感非常高度敏感”是高敏感人群的根本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