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下午5点36分,88岁的扬州老人、我国分析仪器行业泰斗朱良漪先生因病在北京辞世。
1月16日,北京,八宝山竹厅,从各地赶来的5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1月10日和18日,老人的长孙女朱佳在扬州晚报博客网上先后发了两篇追思爷爷的博文。与北京络绎不绝前来悼念尊者的人群相比,两篇博文后跟述的更多是对朱氏祖孙情的嗟叹。
生于扬州、长于扬州的朱良漪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他的人生经历了多少的不寻常,他与扬州又有怎样的不解缘?心怀一种钦服和感佩,扬州晚报记者追寻老人踏在时空岁月中厚重的足迹。
堆放着大量书籍的朱老的卧室
坎坷一生
不同寻常的朱良漪
朱良漪的祖上来自安徽旌德,清末民初举家在扬州落户。1920年阴历七月十二,朱良漪出生于扬州教会医院(今苏北医院)。他的舅舅是扬州三和酱菜的梁老先生。
受父亲朋友约请,7岁的朱良漪随父迁往沈阳奉天开办企业。“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当亡国奴的朱氏家族又辗转回到扬州。11岁的朱良漪凭着天资聪颖,一回来就在扬州县中(今扬州市一中)念初一。不到一年,父亲朋友又来信约请去北平开厂。就此,朱良漪真正离开了扬州这块故土,踏上了他不寻常的人生之旅。
1935年,刚上高三的朱良漪勇敢地加入了**学生队伍,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除燕京大学外,北平所有大学都由日本人掌管。朱良漪以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其间,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他很快当选为学生会**。
就在那时,朱良漪结识了他一生的好友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原名孙以亮)、黄宗江。在时任校长司徒雷登的庇护下,学习之余,这些充满激情的活跃分子加入了燕大“燕京剧社”,排演《雷雨》等现代题材的戏剧。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驻扎北平的日本宪兵队终于按捺不住冲进燕京大学,逮捕了7名教授,11名学生,抓捕的个学生正是朱良漪,此外还有孙道临等。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燕大师生被先后释放。一出狱,朱良漪与孙道临就结拜为兄弟,朱良漪大孙道临两岁,一直被后者敬为兄长。此后,这段兄弟情延续了两个人的一生。2007年12月28日,孙道临心脏病突发辞世,正值朱良漪胃*手术当天,家人隐瞒了这个噩耗,未曾想14天后,他也随老友西去了。
在燕大读书期间,朱良漪与同学,后来的人生伴侣泰州姑娘单秀嫄相恋。1941年,北平燕大被封校,朱良漪被日军监视居住。他灵机一动,借结婚之名,将金块藏在鞋底,携爱人悄悄来到重庆。后燕大在成都复校,朱良漪夫妇毕业后留在重庆工作,及至抗战胜利重返北平。这一段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朱良漪心中的一个信念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发展工业,振兴中华”!
1947年,朱良漪弃国民政府处长之职,与爱人同时考取“官费”(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主修内燃机工程,副修工业工程,1949年春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并通过进修博士资格考试。1950年建国初期,不少留美的燕大学生纷纷欲回国参加建设。虽然还没拿到博士学位,虽然有每月近8两黄金的工资(300美元,时价35元兑换1盎司黄金),朱良漪夫妇已迫不及待地打听归国航线。经过短暂的准备,他们很快坐上了归国的轮船,同船的有数学家华罗庚。
此后,朱良漪全身心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大业。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条自行车流水生产线开工,实现了“天津飞鸽”、“上海凤凰”小作坊式生产的变革,跑出了中国大地上数以百万辆的自行车;在他的努力下,历经16年,原苏联承诺援建的中国规模大的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诞生;在他的努力下,我国台大型同位素分析质谱计,气相色谱仪等六大系列十多种规格的产品横空出世,为我国核技术和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工业了新一代的科研分析装备,从而奠定了发展我国现代化分析仪器的基础并填补了空白。
哪怕是文化大**的剧烈冲击,也没有扼杀朱良漪的乐观和对国家对事业的热忱,扣了六顶反动帽子的他被押解着,一趟趟往返于实验基地和劳动农场。电影中出现的科学家被关在玻璃屋里工作的场景就是取自他身上的细节,以至若干年后,好友黄宗江还拿这事跟他开玩笑。
1975年,他调任北京市自动化工业公司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当时在房山引进的三十万吨乙烯仪表及自控系统的工程;1982年起,他在国家仪表总局时又被委派承担国家12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引进大型火电机组中的成套仪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总负责;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他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教师们一道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系统”课题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授与他科学进步二等奖的荣誉……
2007年,87岁高龄的他先后参与了两个行业会议,10月的在线仪器国际论坛是他亲自操作的后一个大型活动,甚至开刀前几天他还在病房里开会。仪器信息网的悼念专题这样写到:“他工作到生命的后一刻,就象一位将军战死在战场上”。
朱老在80年出访俄罗斯时留念
扬州往事
搭桥建路的尊者
2005年上半年,扬州大学主办了化学传感器会议。朱良漪的到来,使主办方扬州大学顿时篷壁生辉,他是本次会议上资历老、学术成就大、层次高的专家。不少教授相恨见晚地说,朱老竟是扬州人,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太迟了。
寂静的大礼堂,讲台上那位神姿勃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在侃侃而谈。高深的科学素养,缜密的思维,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使所有���听众印象深刻,为之倾倒。
朱良漪说,高校事业,要与当地、国家经济建设相结合。扬州大学就要发展扬州的地方特色。人才培养,要**,要有实践性。总之,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至实践应用中。
在朱良漪的牵线搭桥下,扬州化工学院顺利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江苏电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新型电化学仪器目前仍在顺利地进行之中。朱良漪有一个心愿,曾在许多场合跟许多人说过。他说,倘若能在家乡扬州建一个仪器、仪表基地,就太好了。
也是2005年,扬州大学再度邀请朱良漪来作报告。这次与朱老的重逢,许多教授仍历历在目,久久难忘,那是一种归来的亲切!会上,朱良漪欣然接受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一职。
孙女回忆
可亲可爱的爷爷
“当年我在扬州,躺在刚买的柴堆上,看着青天白云,听听偶尔一声的鹰叫,似乎非常美……”2007年春,朱良漪从北京给扬州的大孙女朱佳寄来一张明信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流露出老人对故土的眷恋。
朱佳是一位成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业余作家。留在她心中的,不是一位成就**的长者,而是一个可亲可爱的老人,是爷孙俩之间点滴细碎的往事。
“爷爷每次来扬州,都要去大商场大超市‘考察’,见和北京燕莎、沃尔玛差不多就非常高兴,说北京有的扬州也有了。他每次回来必去老富春,还喜欢黄桥烧饼、油炸臭干子这些家乡小吃。”
“爷爷家里很乱,床边的书籍资料堆到一人高,横竖各有5摞,只有他自己清楚,也算乱中有序。他每年都有一个笔记本,年初在前面的日历中注明家里所有人的生日,到时间就打来电话,年年如此。”
“爷爷的家族观念很强,重视子女的学业事业个人修养。他送小辈的东西,总是‘时髦’、实用又有意义的,如给我先生一个工具包,内有一套刀尺锤扳等,这是给男孩的;05年他来扬州特地去商场买了毕加索对笔给我,并写下一段话:‘爱孙佳佳:你是我们朱家连续四代的‘长’门正统领头人,从你的身上也确实看出我们朱家传统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特定的遗传因子。譬如说,闯劲,犟劲,好奇,**,吃苦耐劳,能忍辱负重但一定要取得成功,待人宽厚,愿意结交朋友等等。……爷爷很欣赏你这股劲头,特别选择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风格的对笔帮助你继续发挥风采取得更大成功!’”
至今,朱佳仍保留着所有爷爷写给她的东西,有汇款单复印件、贺卡、明信片……一件件如数家珍。其实,她对爷爷的记忆远不止于此,她在博客里写到:“爷爷很爱工作,他是那种停不下和不能停下的人。他一生都在工作,不管那些工作在家人眼里有多少价值。他说,要让他不干,他就要等死了。他还说,他到08年底就休息,真的不干了。他躺在医院的时候,跟我爸说,他的东西都不要动,等他回去。
……似乎这时我才有点意识到,他88,是个很老的老人,再也不能把我拎起来扔到床上打。而他之前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精力旺盛,充满活力,雄心勃勃,永远不会停下,你叫他停下,他就跟你急。
他终于停下了。
爷爷的故去,给朱佳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的长篇现实主义心理小说《低俗小说》将于年后出版,1月9日舒乙先生从北京来电告知小说的序已写好,她准备随后给病榻上的爷爷寄去,谁知次日……八宝山告别仪式上,她将《序》放在爷爷西服下的胸口,好让他能在“时间”看到,而原以笔名出版的小说,现决定使用本名,以告慰爷爷。
1月19日,朱佳回到扬州,带回一样东西,老人2000年来扬州开会时的纪念品——一条黄色薄毯,后在医院做检查时,他曾经盖过腿。
朱老与孙辈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