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水卫生问题
地震后,灾区的建筑物大面积倒塌、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分散式给水和农村给水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水管淤砂、井管错裂等等。当时正值酷暑,人们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在一时无法找到可供饮用的、适宜的给水水源,又无运水工具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就近取各种不卫生的水饮用,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从而造成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首先,尽快地对10多个重点给水水源进行了40余次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水源水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大肠菌群普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这必然导致震后早期,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急剧增多,短期内达发病高峰,如1976年7月底至8月底,当地菌痢发病率为9.72~18.6%。而1975年同期的发病率仅为0.13~11%。通过对流行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不卫生的饮水所致,因为当时的苍蝇密度还不大,对肠道病的发病不会起太大作用。而且,随着居民生活饮水卫生的改善,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另外,震后的肠道传染病患者分布广泛,有相对集中和成簇状分布的特点。因此,震后初期,卫生防病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卫生**的饮用水供应,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饮水卫生尤为重要。
实践表明,经过快速的水质检测,尽快掌握可做临时供水水源的有关情况(包括水源分布点周围的污染与卫生防护情况,供水构筑物的破坏情况等),尽快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等,无疑是震后早期的应急之需。同时,还要大力开展饮水**与广泛的水质卫生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我们当时
所采取的主要供水应急措施有:
1、水源卫生防护
首先,对集中式给水水源周围进行了彻底的卫生清理,如陟河是唐山市的给水水源,但是当时陟河沿岸有很多尸体和污物,都进行了彻底**与卫生清扫,还设置了经常性的卫生监督管理。同样,对分散式给水水源周围的30~50米之内,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与**。
2、供水措施
除紧急修复部分自来水管线外,震后初期立即采取了三种临时的供水措施,有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水龙带输水等方式。
水车送水不仅方便居民就近取水,而且便于水的卫生防护(如水车密闭),还可以在水车中进行饮水**。因此,这种方式的临时供水一般能符合卫生需求。缺点是水车的容量有限,一辆4.5吨的水车,日供水4~6次时,按每人每日供水5~6升计算,可供3000~5000人饮用。
分散取水方式是临时将一些就近的公共设施(如游泳池)改为蓄水池,应急供水。当然,供水前必须对池底与池壁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与**。蓄水后,为防止水质污染要设共用取水桶,或采用浅水泵,取水后要引入装有几个小水龙头的水箱,供人分散取水。
用消防水龙带临时输水供应是完全没有卫生保障的。震后初期,曾一度采用过这种临时供水方式。事实表明,这种供水方式是极不**卫生的。因为消防水龙带是帆布做的,输水时水带内呈负压状态,极易受到污染,特别是输水时水带拖在地上,有时还被人踩踏或车辆碾压,造成带中水质的严重污染。检测表明,水龙带中水的大肠菌群数高达1000个/升(卫生标准为3个/升)。可见,其污染程度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临时供水方式是不可取的。
3、饮水**
临时性供水的**是保证饮水卫生的重要环节。实验表明,震后由于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供水的余氯量应按水源水的要求。一般井水**的加氯量可按1.5~2.0毫克/升(按有效率计),加氯半小时后,水中余氯应为0.5~1.0毫克/升,即符合饮水卫生要求。污染更严重的地面水的加氯量可按3~6毫克/升计算。**剂的投放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区或分片的进行。
4、集中式供水网管修复后的供水
水质检测表明,修复后的初期,水中大肠菌群数为600~1000个/升,污染仍十分严重。因此,管网修复后及供水前,必须先清洗管线、加大**剂量,还必须使**剂在管线中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待余氯量达标以后,才能去除**液,冲洗管线后,再蓄水与供水。
5、水源周围的卫生清理
地震后的供水除一般的**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的危险。为防止饮水的尸碱中毒,必须尽快对水源周围的尸体进行**,同时还应对局部环境进行认真的漂白粉**处理。另外,用砂滤或碳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也可以去除水中的尸碱和****。
注意不**用水
从容器内寻找饮水时,***的当然是平日已准备好且有盖密闭保特瓶或塑料瓶中的饮水,这次大地震后余震不断,不少民众已有随时携带「逃生袋」的习惯,当然袋中少不了已装好的瓶装水或矿泉水,容器内所盛装的水,若缺乏更换,甚至添加有防霉剂的(例如水床里的水),都属不**的饮用水,甚至比自己的尿液还不宜饮用。在受困山区,有些外壳为金属材质的气象或雨量量测设备,其中会蓄积雨水,在找不到水源时也可作救急之用。
灾区民众受到水源水坝崩塌,自来水厂设施毁损、输配水管线断裂及水池、水塔漏裂等影响,除暂时以外界提供的包装饮用水维生外,若停水的时间太久,或包装饮用水无法及时送达,则必须面临自行净化地面水或地下水的问题。地面水包括雨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等,地下水则包括泉水、深井水、浅井水、伏流水等。
地面水虽然很容易取得,而取水设备也较简单,但容易受到各种污染,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饮用。若水源相当澄清,且上游并无大量污染物排入时,只需经过简易过滤和**即可;若水质混浊,但上游并无毒性工厂排入废水时,则可先用明矾或硝石灰使其沉淀,然后过滤**使用;若水质过份混浊,或受工厂废水污染严重时,则不可作为饮用水源。
净水可用的方法
利用明矾沉淀时,每公吨水(即 1 立方公尺水)加明矾约 4 至 20 公克,用力快速搅拌 3 分钟,再慢速搅拌 20分钟,然后静置 1 小时。如用硝石灰时,方法相同,但每公吨水需 40 至 60 公克的硝石灰。
过滤槽可采用木桶或塑料桶,由下往上依序加入粗砂和卵石共 10 至 15 公分;木炭 3 至 5 公分;小卵石 1 公分;滤砂(3 至 60 公厘的石英砂) 30 至 60 公分,亦可用尼龙布代替;小卵石 1公分。其中两层小卵石的作用是防止在倒水时冲动砂层和泸砂往下流。估计滤过面积时,可采用每天每平方公尺滤过 3 吨水量。
**除了用煮沸法煮沸 5 分钟外,也可用漂白粉**,每公吨水用 200 至 300 毫升的 1% 漂白粉溶液,搅拌后放置 30分钟,即可使用。
以直接盛接的雨水作为水源者,水质会偏酸并带有空气中的尘埃与**,可采用硝石灰沉淀法,经由过滤及**后使用,但因含有较高的硝酸盐氮,并不适合婴儿冲泡奶粉之用。
地下水虽经过自然过滤,水质比地面水好,但水井或泉水被污染的机会仍多,例如从露天的水井口掉进去的脏东西、地面水太多时溢流进去的脏水、地面污水从井壁的空隙中渗进去、以及被污染的地下水直接流进去等。
因此,除了井体结构要防范污染外,也要将污染源远离水井及泉水至少 30公尺以上。井水须经常保持清洁,已受污染或经过清砂、修建的旧井及新建的水井,均须用漂白粉溶液加入水井中**。受影响的灾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将水煮沸后饮用,以确保饮用水的**卫生。
受地震外围影响地区的居民,水量的供应可能会以分区限量的方式供水,水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国内自来水厂目前所采用的标准净水程序,为混凝、沉淀、过滤及**,净水设施的平面布置较不易受到地震的影响,但水源水质可能受到山崩的影响而浊度提高,因此仍应针对沉淀池所增加的沉泥而预留必要的抽泥机,提高加氯剂量,并倡导民众煮沸后再饮用,毕竟在紧急时期,水质的**卫生要比可口适饮性为优先考虑。
自来水管线及供水设备的处理
自来水管线系统在历次大地震中也是受损相当惨重的,地震灾害调查报告显示,自来水管线受震损坏包括接头破坏、管体破坏及附件破坏三种:其中以接头破坏的情况*多。接头破坏又依受力及损坏模式分成三类,一为地震波使管线承受轴向张力,致使管线接头产生向外相对位移并超过接头容许变位而向外拔脱损坏;二为与上述相反方向的承压破坏;三为地震波使管线承受横向力,致使接头产生相对旋转角而发生扭曲破坏。在选择抗震的材质上,对强震区应优先选用延性铸铁管以代替传统铸铁管与塑料管线。
地震后,用户水池、水塔均有震裂的可能,因此检视设备是否有渗漏、修理及清洗水池或水塔,并将饮水煮沸后饮用,均是保障饮水**的必要措施。另外,新建工程也应重视水池、水塔的防震设计,并将紧急发电机设计为抽水马达的替代电源,可减少停电时也停水的困扰。
大地震虽严重地破坏了自来水系统,但祇要大家更用心、更努力,重新建设更强、更好的供水系统,未来的饮用水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