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赵永生课题组,利用高比表面积的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出一种更加灵敏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生物传感器。有机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传感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到人,所有生物都在使用“生物分子开关”来监测环境。此类“开关”,即由RNA或蛋白制成、可改变形状的分子。这些“分子开关”的诱人之处在于:它们很小,足以在细胞内“办公”,而且非常有针对性,足以应付非常复杂的环境。受到这些天然“开关”的启发,纳米生物传感器应运而生,由此,电化学发光纳米传感器诞生了。 与传统的PCR等均相检测方法相比,基于表面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相关的microRNAs检测具有更加廉价、更容易实现现场检测的优点。然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常常受到界面传质过程和拥挤效应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樊春海研究员及其团队之前已发展了利用三维DNA纳米结构修饰金电极表面的新方法,可以显著增强表面分子的结合能力和提高检测灵敏度。 业内人士分许指出,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后,不仅提高了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而且提升了传感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它对生物分子或细胞的检测灵敏度,检测时间也得以缩短,与此同时还实现了高通量的实时分析检测。该项研究也为低维纳米材料制备生物传感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传感器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传感器是用来检测机器人自身的工作状态,以及机器人智能探测外部工作环境和对象状态的核心部件。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