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材料到空氣電池,大型電池研究步入正軌
從新材料到空氣電池,大型電池研究步入正軌
(四):全固體電池與鋰空氣電池
全固體電池
性能提升顯著的硫化物類
作為超越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后鋰離子充電電池,全固體電池的研究正日趨活躍。在該電池領域,離子傳導率極高,與舊有電解液同為0-3S/cm的硫化物類固體電解質備受關注。
使用有機電解液的舊有鋰離子充電電池在遇到過充電和內部短路等異常時,電解液會升溫并揮發,存在著火或爆炸的危險。如果能夠把有機電解液改換為固體電解質,就可以大幅提高**性。
在本屆電池討論會上,大阪府立大學、豐田汽車、三星橫浜研究所等發布了對使用固體電解質的全固體電池的研究成果。對于全固體電池,由于電極活性材料與固體電解質的界面電阻較大,因此在電極材料與固體電解質之間形成良好的界面非常重要。
為此,大阪府立大學的辰巳砂研究室與豐田汽車制作了在正極活性材料表面覆蓋固體電解質作為正極層的全固體電池單元(圖7)(注13)。據介紹,這種單元能夠減少正極層中固體電解質的混合量,提高單元的能量密度。而在過去,正極活性材料與固體電解質混合的正極層是主流。
(注13)以“使用Li2S-P2S5類固體電解質薄膜的堆積型全固體電池的電極/電解質界面的形成”[演講序號:1G09]為題進行了發表。
正極材料方面,為了優化與固體電解質的接觸界面,事先在LiCoO2粒子表面包裹LiNbCo3,然后使用PLD(pulsed laser deposition)法形成了Li2S-P2S5類固體電解質。通過延長成膜時間,可以增加固體電解質的被覆量。
使用負極為銦(In)的試制單元進行試驗時,成膜時間為120分鐘的單元放電容量為65mAh/g,而240分鐘的單元為80mAh/g,循環特性也十分良好。而且,在200℃下對成膜后的LiCoO2粒子進行1小時熱處理后,導電性升高,放電容量也有所增加。
循環500次后容量維持80%
另一方面,關于使用Li2S-P2S5類固體電解質的全固體電池,三星橫浜研究所和韓國三星**技術研究所(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宣布已經實現了接近實用水平的輸出特性和相當于現有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充放電循環壽命特性。二者曾經在2010年3月召開的“電化學會”上,就正極材料使用NCA類材料,負極材料使用石墨,固體電解質使用10-4S/cm左右Li2S-P2S5的全固體電池的特性進行過發表(注14)。
(注14)在“電化學會第77次大會”上以“全固體鋰充電電池的實用化研究(Ⅰ)”[演講序號:3B23]為題進行了發表。
在此次發表中,二者宣布,通過對正極材料粒子表面實施鋁處理,可以防止Ni和Co從正極材料向固體電解質轉移(注15)。借助這一改進,試制的全固體電池在循環充放電500次依然維持了80%的容量。而且,試制電池在-20℃下的容量約為60mAh/g,維持了25℃時50%的水平,低溫特性也十分優良。
(注15)以“探討全固體鋰充電電池實用化(Ⅱ)”[演講序號:1G11]為題進行了發表。
鋰空氣電池
充放電反應愈發符合理論
鋰空氣電池因其正極利用的是大氣中的氧,能量密度在理論上可以提高至現有鋰離子充電電池15倍以上,成為了備受關注的**電池。但該電池正極的結構與燃料電池相同,需要使用催化劑促使氧進行反應。而且,作為充電電池使用時,還需要還原在空氣極發生反應的Li2O2等物質。
在2009年的電池討論會上,豐田汽車曾經表示,對于電解液溶劑使用聚碳酸酯(PC)的鋰空氣電池,在正極側析出的是來源于電解液的碳酸鹽類化合物,而非Li2O2,并未發生與理論相符的充放電反應(注16)。
(注16)在“第50屆電池討論會”上以“鋰空氣充電電池的反應分析”(演講序號:1D18)為題進行了發表。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科晶智達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