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W0 为黑体总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cm-2);σ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常量,(σ=(5.6697±0.0029)×10-2W·cm-2·k-4) 式(2-7)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即黑体总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温度只要有微小变化,就 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在用红外装置测定温度时,就是根据此定律作为理论依据的。从图 2-10 中可以看到黑体辐射均有个极大值,它所对应的波长λmax,若对(2-6)式的 Wλ(λ,T)求波长的偏微分,并求极值,即可得到λmax。?W? (?,T) ? 0??经整理可得:λmax·T=b(2 - 8)式中:λmax 为辐射通量密度的峰值波长;b 为常数,b=2897.8±0.4(μm·k)。 (2-9)式称为维恩位移定律,它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大值对应 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表 2-4 给出不同温度时λmax 的数值。表 2-4 不同温度时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T(K) 273 300 31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λ maxμm 10.61 9.66 9.34 2.90 1.45 0.97 0.72 0.58 0.48 0.41上述讨论的是黑体辐射,自然界一般物体不是黑体,但在某一确定温度T 时,物体*强辐射所对应的波长λmax,也可以用维恩位移公式计算出近似值。如:人体表面平均温度为 37°(即 310K),其发射到空间的电磁辐射的峰值波长为外波段。9.34即人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位于热红(三)地物的发射率和基尔霍夫定律 上述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只适用黑体辐射,但是在自然界中,黑体辐射是不存在的,一般地物辐射能量总要比黑体辐射能量小。如 果利用黑体辐射有关公式,则需要增加一个因子,这个因子就是发射率,或称“比辐射率”。发射率是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即地物单位面积发出的辐 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的黑体的辐射出射度(即黑体单位面积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 黑的比值。常用ε表示,即W? ? (2 ? 10)W黑表 2-5 表示常温下一些地物在 8—14μm 的发射率。表 2-5 一些地物的发射率(8—14μm)目标物温度(℃) ε 目标物温度(℃) ε 木材(橡木平板)水(蒸馏水)冰(表面光滑)雪沙 2020-10-1020 0.900.960.960.850.90 岩石矿物石英长石花岗岩玄武岩大理石20202020200.6270.8190.7800.9060.942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且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例如:同一地物,其表面粗糙或颜色较深的,发射率 往往较高,表面光滑或颜色浅的,发射率则较小。不同温度的同一地物,有不同的发射率(如石英在 250K 时ε=0.748,500K 时ε=0.819)。物体表面温度主要受地物本身物理性质的影响,如地物的比热、热导率、热扩散率及 热惯量等,其中比热和热惯量的影响较大。 比热是指物质储存热的能力(即 1 克物质,温度升高 1℃所需的热量大小)。热惯量是度量物质热惰性大小的物理量。也是两种物质界面上热传导 速率的一种度量。物质热惯量大小,决定于其热导率、热容量及密度等物理量。总之,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例如水体,在白天水面光滑明亮,表面反射强而温度较低,发射率亦较低;而到夜间,水的比热大,热惯量也高,故而发射率较高。地物发射率的差异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通常,依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三种类型,如图 2-11(a) 所示。 1.黑体或**黑体,其发射率ελ=ε=1,即黑体发射率对所有波长都是 一个常数,并且等于 1。2.灰体,其发射率ελ=ε=常数<1(因吸收率 α<1)。即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 1,ε不随波长变化。 3.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随波长而变化,而且ελ<1(因吸收率α也 随波长而变化并且α<1)。图 2-11(b)表示在同一温度下,各种辐射体发射的情况。其中黑体的发射率*大(ε=1)。因此,黑体的光谱分布曲线是各种辐射体曲线的包络线。灰体的发射率是黑体的几分之一,为一个不变的分数,当灰体的发射率 越接近 1时,它就越接近黑体;选择性辐射体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但是不 管在那个波长,其发射率都比黑体发射率小(ελ<1)。 在红外遥感传感器设计中,可以把一些红外辐射体看成灰体(例如人体、喷气式飞机尾喷管、无动力空间飞行器、地球背景及空间背景等),也可以 在某些波段内把选择性辐射体看成灰体(如果其发射率ελ在某些波段内近似不变),这样就简化了计算工作。 基尔霍夫在研究辐射传输过程中发现:在任一给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 积上的辐射通量密度 W和吸收率α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 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密度 W 黑。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它可写成如下的数学形式: W? ? W黑 (2 - 11) 基尔霍夫定律不但对所有波长的全辐射是正确的,而且对波长为λ的任 何单色波长的辐射也是正确的。这时基尔霍夫定律可写成:W? ?? W? 黑???(2 - 12) 该定律反映在一定温度下的物体,如它对某一波长的辐射有强吸收,则 发射这一波长辐射的能力亦强;若为弱吸收,则发射亦弱。如不吸收某种波长的辐射,则亦不发射这种波长的辐射。 W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由公式(2 - 11)可知,? ?W黑义有W,而根据发射率定? ?W黑从这里得出:ε=α (2-13) 同样,对地物辐射的每一单色波长分量也是成立的,即ελ=αλ。 公式(2-13)表明,在给定的温度下,任何地物的发射率,在数值上等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吸收率,该公式还表明地物的吸收率愈大,发射率也 愈大,对于不透明地物来说,公式(2-5)可写成:ε=1-ρ (2-14)由公式(2-11)、(2-12)和(2-7)可写成:W=αW 黑=εW 黑=(εσT4) (2-15) 由(2-15)可知,只要已知地物的温度和吸收率,就可确定地物的热辐射强度。该公式表明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地物微 少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较明显变化。这种特征构成红外遥感的理论根据。(四)黑体微波辐射 根据普朗克定律,任何地物在一定温度下,不仅向空间发射红外辐射, 而且还发射微波辐射,地物的微波辐射基本上和红外辐射相似,符合热辐射定律。但微波是低温状态下地物的重要辐射特性,其特点是地物的温度越低, 微波辐射也就越明显。尽管微波辐射比红外辐射能量要弱得多,但可以用无线电技术经调谐和放大线路来接收。目前,微波辐射在地学等领域正作为有力的探测手段,加 速进行研究。自然界中一般地物的温度在 250K—350K,辐射的峰值波长λmax 在 10μm附近。而微波波长比峰值波长大得多(即λ>>λmax)。因此在微波区域黑体辐射的微波功率可用瑞利——金斯公式代替普朗克公式(因为在波长较长的 辐射区,瑞利-金斯公式比较符合实验结果),即:2kTW( ? ) ? (2 - 16)?2式中:W(γ)(在微波波段,常用频率γ替代波长,因而该式中的变量λ可用γ表示)表示黑体单位表面积,单位立体角和单位频率范围内所辐射的微波功率,单位是(W/cm2·sr·Hz);k 为玻耳兹曼常量;T 为**温度,单位 是(K);λ为波长,单位是(μm)。公式(2-16)表明黑体辐射的微波功率与温度成正比,与波长平方成反比,而一般地物不是黑体,但它们的辐射功率 Ws(γ)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的微波功率 W(γ)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kTWs (? ) ? ?1W( ? ) ? 2?1 ?2(2 - 17)式中:ε1 为地物表面在微波波段的发射率,(2-17)式是计算微波辐射的基本公式。 表(2-6)是在相同条件下,一些地物在微波波段与红外波段发射率的比 较。表 2-6 不同地物微波波段与红外波段发射率的比较波地 段 物波 段 微 波红 外 λ=3cm λ=3mm λ= 10 μ m λ=4 μ m 钢水干沙混凝土 0.000.380.900.86 0.000.630.860.92 0.6 — 0.90.990.950.90 0.6 — 0.90.960.830.91从表 2-6 中看出,不同地物之间微波发射率的差异要比红外发射率差异明显。这样,在可见光,红外波段中不容易识别的一些地物,在微波波段中 则容易识别。(五)地物发射光谱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按地物发射率 与波长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射率)称为地物发射光谱曲线。图 2-12 是若干种岩浆岩的发射光谱曲线。从图中可见造岩硅酸盐矿物的吸收峰值主要出现在 9—11μm 波段,岩石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对发射光谱的特征有直接的影响,其规律为:随着岩石中 SiO2 含量的减小,发射率的*低值(吸收的*大值)向长波方向迁移,其中英安岩吸收带位于 9.3μm 附近(SiO2 含量为 68.72%);花岗岩(SiO2 含量为 68.60%),强吸收带位于 9.6μm 附近;霞石玄武岩和蛇纹岩(SiO2 含量各为 40.32%及 39.14%),强吸收带则分别在 10.8μm 附近和 11.3μm 附近。这种岩石的发射光谱特征,正是岩石的热红外遥感探测波段的选择依据。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4/5 号)专题制图仪 TM6(10.4μm-12.5μm波段),即是针对区分岩石类型,检 测岩石硅化蚀变程度而设置的,以弥补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在岩石分类方面 的不足。由于自然界中的地物均不是黑体,所以习惯上测量地物的辐射量常用亮度温度 TB 来衡量地物的辐射特征。所谓亮度温度是当物体辐射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温度即地物的亮度温度。亮度温度与地物 表面的真实温度 T 之间的关系为:TB=εT (2-18)式中 TB 为亮度温度,ε为地物的表面的发射率,0≤ε≤1。因此,地物的亮度温度总是小于其实际温度。一般讲,亮度温度 TB 与发射率ε及地物表面的真实温度 T 的关系是复杂的,只当λ>>λmax 时(即在瑞利-金斯近似条件下),亮度温度 TB 等于真实温度 T 与发射率ε的乘积。显然亮度温度是波长的函数,随波长而变化。 辐射计从高空探测到地物的亮度温度 TA 可归结为:TA=εT+(1-ε)TS (2-19)式中:TS 为天空辐射温度;T 为地物表面实际温度;ε为地物发射率:(1-ε)为地物反射率。 从公式(2-19)中看出:对可见光波段,ε=0,而 TS>T,所以 TA=Ts 即 TA 主要是由太阳反射光所决定。在红外波段,除了特殊地物外,一般来说ε趋于 1,所以 TA≈εT。因此,可利用红外辐射计来探测地物的表面真实温度。在微波段,因为 0<ε<1,所以这时地物的亮度温度 TA,除了反映地物的表面温度以外,还反映不同地物的不同微波发射率。而微波发射率是与地 物本身的电学性质(导电率、电磁率)有关。因此,微波辐射计记录下来的等效温度不是观察地区的真实温度,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而使 得对微波遥感图像判读更加复杂困难。要测定地物的发射光谱,首先必须测量地物的发射率。然后根据地物的发射率与波长对应关系可以画出发射光谱曲线,测量地物发射率*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物的反射率(指近红外)来推求地物的发射率(即ε=1-ρ)。因为测量地物的反射率要比直接测量发射率简单容易,也便于实现。三、地物的透射光谱特性 有些地物(如水体和冰),具有透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能力,通常把这 些地物叫做透明地物。地物的透射能力一般用透射率表示。透射率就是入射光透射过地物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用τ表示。地物的透射率随着 电磁波的波长和地物的性质而不同。例如,水体对0.45—0.56μm 的蓝绿光 波具有一定的透射能力,较混浊水体的透射深度为 1—2m,一般水体的透射 深度可达10—20m。又如,波长大于 1mm 的微波对冰体具有透射能力。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地物对可见光都没有透射能力。红外线只对具有半导体特征的地物,才有一定的透射能力。微波对地物具有明显的透射能力,这种透射能力主要由入射波的波长而定。因此,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它 们的特性,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来探测水下、冰下某些地物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