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单端元件(是指一头出线穿多孔镁芯的电热元件),也适用外绕在芯杆(氧化镁芯杆)的单端出线的电热元件。然而一般指细长的管子。例如Φ8~Φ12长度大于500mm的管子。但其中必须阐明一个观点,如果由于管表面负荷比较大,工作电压比较高(如大于220伏甚至380伏),管径比较细的状况下(例如外径Φ8),无法采用四孔穿镁芯的方法时(即只能采用外绕在氧化镁芯杆的方法),对于此方法为了确保耐压的可靠性,首先必须采用以下的二种方法来保证耐压的可靠性;若只加工直管(产品成型后)而不弯管,此时在500mm的芯杆处的中端或几个等长的分段中心,如125、250、375的位置处,均必须增加几个三角架,以保证芯杆处于管的中心以免很大很长的芯杆由于微量的弯曲而造成缩管后的偏心,或者在可行的条件下对Φ8的管(缩后)把原来氧化镁芯杆的5毫米直径作适量的减少,如改为Φ4.2芯杆等等。若被加工的管子(单头)在加工直管后还要进行弯管,注意在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下,由于中心线的偏离R处,外侧的绝缘层肯定会减小,从而造成耐压差的效果。此时氧化镁的芯杆直径也必须减细,目的增加绝缘层的厚度补偿弯管时的中心偏离而造成绝缘层减少。单端电加热管打孔排潮的误区
1.对于金属模具或类似液态加热的直管单端,在排潮过程中大致在200~300℃或者可以更高一些,但绝不能在800℃以上进行,以免粉质变化。如果端部的密封是带有透气性的话,在工作状态时粉中的结晶水或潮气均可在管口溢出,无须打孔排潮。也就是说在直管加工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高温及化学变化,所以造成绝缘(无论冷态热态)主要还是由水份形成的。当然在充分排潮后,才能保证赶潮温度大于粉在工作时的温度。如果此时管的热态绝缘仍不太好,此情况仍属正常,只能说明粉质较差(因为管内水分也很少存在)。
2.对于直管的单端元件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如管口用陶瓷封口其透气性差,引出棒的不发热区也比较长,以及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防爆式的端部结构其*后用环氧全密封(加热水以及液体介质),如果此时丝温比较高(即粉温高),造成粉温大于产品制造结束时的低温排潮,结果加热时,粉中还有一部分水份溢出,但很难从环氧密封处的管口溢出,结果聚集在引出棒处造成绝缘下降,这时在引出棒处的管口打一个小孔(只要粉露出即可),再进行排潮(进200~300℃的烘箱),即可恢复绝缘。然后*好再进烘箱,温度更高一些大致高于实际工作时的粉温,再用氢焊(修补仍可恢复使用)
电加热管,湿度传感器,pt100热电阻,液位传感器,红外线测温仪,耐磨热电偶,便携式硬度计,超声波测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