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参与金融活动增加了,理财意识增强了,但在农村金融盲区却大量存在,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把农民引向市场。近来,笔者就此对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农村进行了一番调查。 据调查,农村金融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知识贫乏。主要表现为,对货币知识、存贷业务、金融结算、残破币兑换、外汇承兑了解不多,往往出现了以下现象: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及时结算存贷款利息,单据丢失不办理挂失手续,残破纸币不知如何兑换,不知如何计算存贷款利息,分不清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仔细审查金融凭证,甚至无效凭证也照样收取,对于电子汇兑、银行信用卡、证券、股市等更是知之甚少。 二是金融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农民在遭受假币蒙骗时,竟错误地认为:别人骗我,我也有权将假币用出去,不知道非法持有和使用假币是犯罪行为,有的外出务工农民竟非法买卖假币…… 三是农民识假反假能力差。从近年来国内打击和侦破的假币案件来看,农村地区是假币*主要的流通场所,农民兄弟已成为了*直接和*大的受害群体。这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金融部门对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反假宣传力度不够,多数农民不知如何辨别假币,发现假币也不知如何处理,致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受到假币的伤害。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把一些假银元、假金条、假人民币等带入农村,利用农民识别能力差的弱点,诱骗他们上当。 四是对残损币兑换知识不了解。许多基层网点没有把残损币兑换办法和流通币标准公布于众。农民手中仍拥有不少残损币,由于不懂残损币兑换办法和标准,即使兑换了残币的,也不知兑换的额度是否正确,心存疑虑。 据对20家农户调查发现:基本了解银行所承办业务的不到5%;能够准确辨别假人民币的只占25%;当问及收到假币、破币或遇金融票证丢失如何处理时,竟有80%的人回答不出来…… 金融知识的匮乏,金融法制观念的淡薄,反假能力的低下,一方面使农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农民走向大市场;另一方面,又为广大农村地区金融违法犯罪提供了土壤,这在相当程度上又影响到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在农村地区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扫盲,帮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及金融法规,打击金融诈骗行为,使广大农民迅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建议: (一)、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这块阵地金融政策知识的宣传,开展金融业务咨询,同时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在服务中搞宣传,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工具的引导作用。(二)、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到农村吸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了解金融基础知识,让农民掌握各种金融业务的操办方法,运作特点,帮助农民学会运用金融理财、聚财、生财,同时,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人民币防伪知识,让农民掌握一些反假币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农民**生产。(三)、要不失时机地在农村开展金融打假活动,利用现身说法,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金融观,保护、爱护人民币,揭发检举金融违法犯罪行为,自觉地同各种金融违法行为作斗争,净化农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