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缆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计算机电缆的代号、结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
本规范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GB/T 2951—2008 计算机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GB/T 2952 计算机电缆外护层
GB/T 3048—2007 计算机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 3956 计算机电缆的导体
GB 5441—85 计算机电缆试验方法
GB/T 6995 计算机电缆识别标志
GB/T 9330.1-2008 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 第1部分: 一般规定
GB/T 17650-1998 取自计算机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
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计算机电缆通则
JB/T 8137—1999 计算机电缆交货盘
JB/T 10696.7-2007 计算机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第7部分:抗撕试验
3 计算机电缆使用条件
3.1 计算机电缆工作电压:交流50Hz U0/U 300/500V
3.2 计算机电缆长期*高工作温度:聚乙烯绝缘计算机电缆 +70℃;聚氯乙烯绝缘计算机电缆 +70℃;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计算机电缆 +70℃;交联聚乙烯绝缘计算机电缆 +90℃;硅橡胶绝缘计算机电缆 +180℃;氟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 +200℃
4 计算机电缆代号说明、表示方法及计算机电缆规格
4.1代号系列代号计算机及仪表用计算机电缆 DJ导体特征代号铜导体省略绝缘特征代号聚乙烯绝缘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 E聚氯乙烯绝缘 V交联聚乙烯绝缘 YJ硅橡胶绝缘 G氟塑料绝缘 F 护套特征代号聚乙烯护套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 E聚氯乙烯护套 V硅橡胶护套 G氟塑料护套 F屏蔽特征代号铜线或镀锡铜线编织屏蔽 P 铜带屏蔽(铜/塑复合带) P2 铝/塑复合薄膜屏蔽 P3 钢带(钢/塑复合带) P4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总屏蔽 P5结构特征代号软结构(移动敷设用) R燃烧特性代号 计算机电缆燃烧特性代号和表示方法及燃烧特性要求符合GB/T 19666的规定。
4.2 计算机电缆表示方法
4.2.1 计算机电缆用型号、规格及本规范编号表示。 本规范编号 规 格 总 屏 蔽导体种类 护套代号 分 屏 蔽 绝缘代号 系列代号 燃烧特性代号
4.2.2 举例 a) 1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线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 10×2×1.0 TICW/06-2009 b) 2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3VP3 20×2×1.0 TICW/06-2009 c)7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总屏蔽聚氯乙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2 7×2×1.0 TICW/06-2009 d)7对2芯1.5mm2铜导体氟塑料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及总屏蔽氟塑料护套计算机软计算机电缆。DJFPFRP 7×2×1.5 TICW/06-20094.3 计算机电缆规格计算机电缆规格见表1 DJYJPV: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VP: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VP: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VR: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软结构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VPR: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软结构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VPR: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软结构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2V:聚乙烯绝缘铜带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VP2:聚乙烯绝缘铜带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2VP2:聚乙烯绝缘铜带分屏蔽、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3V: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VP3: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DJYJP3VP3: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阻燃型电子计算机用计算机电缆
注明:1、钢带铠装计算机电缆后面加22
2、钢丝铠装计算机电缆后面加32
3、简要说明:电子计算机用屏蔽计算机电缆,选用介电常数小的高压聚乙烯作绝缘。采用对绞、对屏、总屏(或三线组合、组屏蔽、组屏总屏)等结构形式,具有介质损耗小、传输传号能力强、抗干扰性能好等特点,能可靠地传输微弱的模拟信号,可广泛地应用于发电、冶金、石油、化工、轻纺等部门的检测和控制用计算机系统或自动化装置,以及一般的工业计算机上。
表1 计算机电缆规格
型 号
|
标称截面 mm2
|
成缆元件结构
|
对线组
|
三线组
|
四线组
|
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计算机电缆
|
0.5 0.75、1.0、1.5 、2.5
|
1~50
|
1~24
|
1~10
|
硅橡胶绝缘计算机电缆
|
0.5、0.75、1.0、1.5 、2.5
|
1~50
|
1~24
|
1~10
|
氟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
|
0.5、0.75、1.0
|
1~19
|
1~10
|
-
|
1.5 、2.5
|
1~10
|
1~10
|
-
|
5 计算机电缆技术要求
5.1 计算机电缆导体
5.1.1导体应符合GB/T 3956的第1种、第2种的要求,软导体符合GB/T 3956中的第5种导体。镀锡铜线还应符合GB/T4910中TXR型镀锡铜线的要求。
5.1.2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
5.2 计算机电缆绝缘
5.2.1绝缘应为表2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5.2.2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表3规定。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其*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
5.2.3绝缘线芯如采用颜色识别标志,其颜色应符合GB/T 6995规定,颜色应不迁移、不褪色。
5.2.4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5的要求。
5.2.5绝缘线芯应按GB/T3048的规定经受4kV交流50Hz火花试验检查。
表3 计算机电缆绝缘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2
|
绝缘厚度 mm
|
聚氯乙烯、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
硅橡胶
|
聚乙烯
|
交联聚乙烯
|
氟塑料
|
0.5
|
0.6
|
0.7
|
0.5
|
0.4
|
0.35
|
0.75
|
0.6
|
0.7
|
0.6
|
0.5
|
0.35
|
1.0
|
0.6
|
0.7
|
0.6
|
0.5
|
0.40
|
1.5
|
0.7
|
0.8
|
0.6
|
0.6
|
0.40
|
2.5
|
0.7
|
0.8
|
0.7
|
0.6
|
0.40
|
表4 计算机电缆绝缘线芯色谱
线对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中心对1
|
蓝/白
|
—
|
—
|
—
|
—
|
—
|
—
|
—
|
—
|
—
|
中心对2
|
蓝/白
|
红/蓝
|
—
|
—
|
—
|
—
|
—
|
—
|
—
|
—
|
中心对3
|
蓝/白
|
红/白
|
红/蓝
|
—
|
—
|
—
|
—
|
—
|
—
|
—
|
中心对4
|
蓝/白
|
红/白
|
绿/白
|
红/蓝
|
—
|
—
|
—
|
—
|
—
|
—
|
中心对5
|
蓝/白
|
红/白
|
绿/白
|
红/白
|
红/蓝
|
—
|
—
|
—
|
—
|
—
|
层绞对
|
蓝/白
|
除第1对(蓝/白),*后1对(红/蓝)以外的奇数对和偶数对以此类推
|
红/蓝
|
注:计算机电缆绝缘颜色可按用户要求选用。
|
5.3 计算机电缆成缆元件
5.3.1成缆元件的结构a)对线组——两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b)三线组——三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和c线;c)四线组——四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c线和d线。
5.3.2 成缆元件的节距成品计算机电缆中,1.5mm2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较大绞合节距应为100mm;2.5mm2及耐火型计算机电缆任一成缆元件的较大绞合节距应为120mm。计算机电缆中非屏蔽成缆元件相邻成缆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
5.3.3 成缆元件的识别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如采用色谱识别,对线组色谱推荐采用蓝/白、红/白、绿/白、红/蓝,蓝/白对为标志对,其色谱推荐按表4规定执行。三线组和四线组色谱制造企业自定。
5.3.4 对于非屏蔽两对计算机电缆也可采用四芯星绞组型式。星绞节距应不大于150mm。
5.4 成缆元件分屏蔽
5.4.1分屏蔽可采用金属带绕包或纵包或金属丝编织型式。软计算机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4.2 对于金属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2mm2 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金属屏蔽带的厚度为0.05~0.10mm,重叠绕包层的重叠率应不低于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1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层应平整不得漏包。
5.4.3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80%。编织密度按5.6.3计算。
5.4.4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二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计算机电缆*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小搭盖为25%,或是绕包一层,*小搭盖为50%。
表5 计算机电缆绝缘物理机械性能
序号
|
计算机电缆性能项目
|
单位
|
计算机电缆性能要求
|
PVC/A
|
PE
|
WJ1
|
XLPE
|
G
|
F
|
11.11.2
|
计算机电缆机械性能(GB/T 2951.11)原始抗张强度 *小原始断裂伸长率 *小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2951.12)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时间老化后的抗张强度 *小变化率 较大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 *小 变化率 较大
|
N/mm2﹪℃hN/mm2﹪﹪﹪
|
12.5.5±25150±25
|
12.5150100168—±25—±25
|
9.—±30100±40
|
12.5200135168—±25—±25
|
5.0.0—120—
|
162±30200±30
|
2
|
热延伸试验(GB/T 2951.21) 处理条件——温度(偏差±3℃)——负荷时间——机械应力载荷下伸长率 较大冷却后长久伸长率 较大
|
℃minN/mm2%%
|
—
|
—
|
—
|
200150.217515
|
200150.217525
|
—
|
3
|
计算机电缆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1)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3℃)时间
|
℃h
|
1501
|
-
|
1301
|
—
|
—
|
2506
|
4
|
计算机电缆高温压力试验 (GB/T 2951.31) 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2℃)
|
℃
|
80
|
—
|
80
|
—
|
—
|
|
5
|
收缩试验(GB/T 2951.13)标志间长度 L温度(偏差±3℃)持续时间较大允许收缩率
|
mm℃h%
|
—
|
—
|
20010014
|
20013014
|
—
|
—
|
6
|
低温性能试验 (GB/T 2951.14)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冷弯曲试验(直径<12.5 mm)温度(偏差±2℃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温度(偏差±2℃)
|
℃℃
|
-15-15
|
—
|
-15-15
|
—
|
-45-45
|
-55-55
|
7
|
吸水试验(GB/T 2951.13)电气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
|
℃
|
70240
|
—
|
—
|
—
|
—
|
—
|
8
|
吸水试验(GB/T2951.13)重量分析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重量较大增量
|
℃dmg/cm2
|
—
|
—
|
—
|
85141
|
—
|
—
|
9
|
计算机电缆耐酸碱试验(附录B)
|
|
—
|
—
|
—
|
—
|
—
|
附录B
|
10
|
腐蚀性(无卤)(GB/T 17650.2)PH值 *小电导率 较大
|
μS/mm
|
—
|
—
|
4.310
|
—
|
—
|
—
|
5.5 计算机电缆缆芯结构
5.5.1 计算机电缆缆芯绞合
5.5.1.1 缆芯按同心式绞合,相邻层绞向相反,*外层绞向为右向。
5.5.1.2 缆芯绞合节距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5倍。
5.5.2 缆芯包带
5.5.2.1 缆芯外重叠绕包一层厚度为0.05mm聚酯带,也可采用其它在计算机电缆*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作为包带材料,其绕包重叠率不小于50%;或绕包二层,绕包重叠率不小于25%。
5.6 计算机电缆总屏蔽层
5.6.1 计算机电缆屏蔽形式:屏蔽形式分铜丝编织,复合带材绕包或纵包,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等型式。软计算机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6.2 金属带绕包或纵包 采用0.05~0.10mm的软铜带或符合金属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应不小于1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时应在金属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5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5.6.3 铜线编织如果采用铜线编织,编织用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铜线编织时不允许铜线头裸露在编织层外面,铜线头裸露时应停车修整。铜线编织层不允许整体焊接。
表6 计算机电缆编织用圆铜线标称直径
编织前假定直径dmm
|
圆铜线标称直径mm
|
编织前假定直径dmm
|
圆铜线标称直径mm
|
d≤10 10<d≤20
|
0.150.20
|
20<d≤30 30<d
|
0.250.30
|
注:假定直径计算方法按照GB/T 9330.1-2008的附录A的规定(以下同),其中:对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p= DC×2+2Δp mm 三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p= DC×2.16+2Δp mm四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q= DC×2.42+2Δp mm 式中: DC—绝缘线芯假定直径; Δp—分屏蔽层(如有)的标称厚度,其值按GB/T 9330.1-2008的附录A中A.2.4的规定。成缆外径:对线组:Dp=dp×k×cf mm cf:分屏为0.89,总屏为0.82;三线组:Dp=dp×k×cf mm cf:分屏为0.94,总屏为0.87;四线组:Dq=dq×k×cf mm cf:分屏为1.0, 总屏为1.0。k为成缆系数,见GB/T 9330.1-2008的附录A编织层编织密度按公式1计算 P=(2p-p2)×100 ……………………..(1) 式(1)中: P——编织层编织密度,% p——单向覆盖系数 式(2)中:D——编织层的平均外径,mm; d——编织铜线的直径,mm; m——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 n——每锭的编织线根数; L——编织节距,mm;
5.6.4 计算机电缆采用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的编织型式时,铝塑带的金属面应朝向铜丝编织层,其绕包重叠率和编织密度分别符合5.6.2和5.6.3的要求。
5.6.5计算机电缆总屏蔽层外允许重叠绕包一层0.05mm聚酯带或在计算机电缆*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
5.7 铠装如果用户对计算机电缆有铠装要求,铠装应符合GB/T 2952标准的规定。注:铠装不适用于氟塑料和硅橡胶绝缘计算机电缆。
5.8 计算机电缆外护层
5.8.1 护套材料:护套应为表7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外护套材料应与绝缘的工作温度等级相适应。
表7 计算机电缆护套混合料
计算机电缆护套混合料
|
代号
|
计算机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高温度℃
|
聚乙烯
|
PE
|
70
|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
WH1
|
70
|
聚氯乙烯(PVC)
|
ST1ST2
|
7090
|
硅橡胶
|
G
|
180
|
氟塑料
|
F
|
200
|
5.8.2计算机电缆护套厚度 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TS(以mm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氟塑料护套 TS = 0.025 D + 0.4 *小厚度为0.6mm 硅橡胶护套 TS = 0.035 D + 1.0 *小厚度为1.4mm其他护套材料:TS = 0.025 D + 0.9 *小厚度为1.0mm
式中 :D——挤包护套前计算机电缆的假定直径,mm。
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按四舍五入修约到 0.1mm。 护套平均厚度应不小标称厚度,其*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0.1mm
5.8.3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缆芯上,护套应均匀光洁园整无缺陷。护套机械物理性能符合表9的规定
6 成品计算机电缆
6.1 计算机电缆外径 如用户对计算机电缆外径上下限值有要求,其计算机电缆外径平均上限值和平均下限值的规定值按照用户要求值,若用户没有具体值,则按附录C计算。
6.2 成品计算机电缆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2.5条的要求
6.3 成品计算机电缆护套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8.3条的要求
6.4 成品计算机电缆的电压试验。成品计算机电缆不浸入水中进行下述工频电压试验。对无屏蔽和无铠装的计算机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500V;对有屏蔽或有铠装的计算机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和导体与接地的屏蔽和铠装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000V,电压应逐渐增加,并维持满1分钟,绝缘应不击穿。
表9 计算机电缆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序号
|
计算机电缆性能项目
|
单位
|
计算机电缆性能要求
|
ST1
|
ST2
|
WJ1
|
PE
|
G
|
F
|
11.11.2
|
机械性能(GB/T 2951.11)原始抗张强度 *小原始断裂伸长率 *小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29512)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时间老化后的抗张强度 *小变化率 较大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 *小 变化率 较大
|
N/mm2﹪℃hN/mm2﹪﹪﹪
|
12.5.5±25150±25
|
12.5.5±25150±25
|
9.7.0±30110±30
|
12.5150100168—±25—±25
|
6.0.0—120—
|
16±30200±30
|
2
|
热延伸试验(GB/T 2951.21) 处理条件——温度(偏差±3℃)——负荷时间——机械应力载荷下伸长率 较大冷却后长久伸长率 较大
|
℃minN/mm2%%
|
—
|
—
|
—
|
—
|
200150.217525
|
—
|
3
|
抗撕试验(JB/T 10696.7)抗撕强度 *小
|
N/mm
|
—
|
—
|
—
|
—
|
4.0
|
—
|
4
|
抗开裂试验 (GB/T2951.31)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3℃)时间
|
℃h
|
1501
|
1501
|
1301
|
—
|
—
|
2506
|
5
|
高温压力试验 (GB/T 2951.31) 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2℃)
|
℃
|
80
|
90
|
80
|
—
|
—
|
—
|
6
|
热失重试验(GB/T 2951.32)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 持续时间较大允许失重量
|
℃hmg/cm2
|
—
|
1001681.5
|
—
|
—
|
—
|
—
|
7
|
收缩试验(GB/T2951.13)标志间长度 L温度(偏差±3℃)持续时间较大允许收缩率
|
mm℃h%
|
—
|
—
|
20010014
|
2008013
|
—
|
—
|
8
|
低温性能试验 (GB/T 2951.14)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冷弯曲试验(直径<12.5 mm)温度(偏差±2℃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温度(偏差±2℃)冷冲击试验 温度(偏差±2℃)
|
℃℃℃
|
-15-15-15
|
-15-15-15
|
-15-15-15
|
—
|
-45-45- 45
|
-55-55-55
|
9
|
碳黑含量(仅适于黑色护套)(GB/T2951.41)标称值偏差
|
%%
|
—
|
—
|
—
|
2.5±0.5
|
—
|
—
|
10
|
腐蚀性(无卤)(GB/T 17650.2)PH值 *小电导率 较大
|
μS/mm
|
—
|
—
|
4.310
|
—
|
—
|
—
|
11
|
计算机电缆耐酸碱试验(附录A)
|
|
—
|
—
|
—
|
—
|
附录A
|
附录A
|
6.5 计算机电缆绝缘电阻
6.5.1 待测的每一导体相对于其余束在一起的导体/屏蔽/铠装之间的绝缘电阻,用直流500V电压试验,稳定充电1分钟后,PE、XLPE、F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3000MΩ,G、PVC、WJ1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25MΩ。
6.5.2 对于有单独屏蔽对的计算机电缆,当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稳定充电1分钟后测得的屏蔽之间的绝缘电阻,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1MΩ。
6.6 计算机电缆工作电容
成缆元件1kH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L/R应不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 电气特性
序号
|
计算机电缆电气特性
|
单位
|
计算机电缆绝缘材料
|
PE、XLPE
|
G
|
PVC、WJ1、F
|
0.5mm20.75mm21.0mm2
|
1.5mm2
|
2.5mm2
|
0.5mm20.75mm21.0mm2
|
1.5mm2
|
2.5mm2
|
0.5mm20.75mm21.0mm2
|
1.5mm2
|
2.5mm2
|
11.11.21.32
|
较大工作电容无屏蔽计算机电缆 只有总屏蔽计算机电缆(除1成缆元件与2成缆元件外) 有总屏蔽的1成缆元件和2成缆元件的���算机电缆以及所有带单独屏蔽对的计算机电缆。 较大的L/R比
|
pF/mμH/Ω
|
75
75
115
25
|
85
85
125
40
|
90
90
130
65
|
120
120
140
25
|
120
120
140
40
|
120
120
140
65
|
250
250
280
25
|
250
250
280
40
|
250
250
280
65
|
6.7 计算机电缆电容不平衡
6.7.1屏蔽计算机电缆线对对地的较大电容不平衡值,长度为250m,频率为1kHz时,应不超过500 pF。对不是250m长度测量值应做如下核正:测量值应乘上250/L,L是试验计算机电缆的长度(m),少于100m长度作100m考虑。
6.7.2无分屏蔽计算机电缆线对与线对的较大电容不平衡值,长度为250m,频率为1kHz时,应不超过250 pF,对不是250m长度测量值应做如下核正:测量值应乘上250/L,L是试验计算机电缆的长度(m),少于100m长度作100m考虑。
6.8 计算机电缆屏蔽抑制系数 计算机电缆屏蔽抑制系数,只有总屏或只有分屏的计算机电缆较大应不超过0.05,分屏加总屏的计算机电缆较大应不超过0.01。其试验方法按附录B。注:该项试验在用户要求时测试。
6.9 如计算机电缆代号前有燃烧特性代号,其性能和要求符合GB/T 19666的要求。
6.10 成品计算机电缆标志成品计算机电缆的护套表面应有制造厂名称、计算机电缆型号及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标志应字迹清楚、容易辨认、耐擦。 成品计算机电缆标志应符合 GB/T 6995 规定
7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7.1 计算机电缆应有制造厂检查合格后方能出厂,每个出厂的包装件上应附有计算机电缆质量检验合格证。
7.2 每批抽样数量按交货批至少抽取1个试样,也可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抽样检验项目的结果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次试验,仍不合格,应对整批计算机电缆逐一进行试验。
7.3 计算机电缆外观应在正常视力下逐批检查。
7.4 计算机电缆按表11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验收。
表11 试验方法
序号
|
计算机电缆检验项目
|
条文号
|
计算机电缆检验规则
|
计算机电缆试验方法
|
1
|
结构尺寸
|
|
|
|
1.1
|
绝缘厚度
|
5.2.2
|
T、S
|
GB/T 2951.11
|
1.2
|
绞合节距
|
5.3.2、5.4.5、5.5.1.2
|
T、S
|
正常目力和直尺
|
1.3
|
屏蔽
|
5.4、5.6
|
T、S
|
正常目力和千分尺
|
1.4
|
成缆
|
5.5
|
T、S
|
正常目力
|
1.5
|
铠装
|
5.7
|
T、S
|
GB/T 2951.11
|
1.6
|
护套厚度
|
5.8.2
|
T、S
|
GB/T 2951.11
|
1.7
|
计算机电缆外径
|
6.1
|
用户要求时
|
GB/T 2951.11
|
2
|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
|
6.2
|
T、S
|
表5性能项目所列
|
3
|
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
6.3
|
T、S
|
表9性能项目所列
|
4
|
电性能
|
|
|
|
4.1
|
导体电阻(20℃)
|
5.1.4
|
T、R
|
GB/T 3048.4
|
4.2
|
电压试验
|
6.4
|
T
|
GB/T 3048.6
|
4.3
|
绝缘电阻试验
|
6.5
|
T
|
GB/T 3048.8
|
4.4
|
工作电容
|
6.6
|
T
|
GB 5441.2
|
4.5
|
电容不平衡
|
6.7
|
T
|
GB 5441.3
|
4.6
|
屏蔽抑制系数
|
6.8
|
用户要求时
|
附录B
|
5
|
燃烧性能
|
6.9
|
T、S
|
GB/T 19666
|
6
|
标识
|
6.10
|
T、R
|
GB 6995
|
7
|
交货长度
|
8
|
T、R
|
计米器
|
8 计算机电缆交货长度
根据双方协议长度交货。 双方如无协议时允许交货长度应不小于100m。 允许长度不小于20m的短段计算机电缆交货,其数量应不超过交货总长度的10%。 长度计量误差不超过±0.5%。
9 计算机电缆、运输和保管
9.1 计算机电缆应妥善包装在符合 JB/T 8137 规定要求的计算机电缆盘上交货。 计算机电缆端头应可靠密封,伸出盘外的计算机电缆端头应加保护保护罩,伸出的长度应不小于 300mm。重量不超过 80 Kg 的短段计算机电缆,可以成圈包装。计算机电缆的筒体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金属带屏蔽型计算机电缆其用计算机电缆盘筒体直径应不小于计算机电缆外径的12倍。 —— 其它型式计算机电缆其用计算机电缆盘筒体直径应不小于计算机电缆外径的8倍。 计算机电缆盘外应加竹笆或其它更好的材料作为计算机电缆的保护层。
9.2 成盘计算机电缆的计算机电缆盘外侧的及成圈计算机电缆的附加标签应标明: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计算机电缆型号和规格; c) 长度,m d) 毛重,kg; e) 制造日期:年 月; f) 表示计算机电缆盘正确滚动方向的符号; g) 本规范编号。
9.3 计算机电缆运输和保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计算机电缆应避免在露天存放,计算机电缆盘不允许平放; b)运输中严禁从高处扔下装有计算机电缆的计算机电缆盘,严禁机械损伤计算机电缆; c)吊装包装件时,严禁几盘同时吊装。在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上,计算机电缆盘必须放稳,并用合适方法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