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测定:再灌注4 h后,取左肺组织用天平进行称质量,记录数值,然后放于80℃烘箱中 24 h,取出肺组织再称质量,两者前后比值即为肺组织湿/ 干质量比。
肺泡损伤指数的计算:采用Murata等[23]报道的方法, 取适量肺组织,放入体积分数为10%甲醛标本固定液中24 h,常规制备石蜡切片及经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连续计数10个视野下的肺泡总数并寻找损伤的肺泡(肺泡内出现红细胞或/和白细胞数>2称为肺泡损伤)。计算损伤肺泡数/肺泡总数×100%, 即肺泡损伤指数,作为衡量和评价肺组织损伤轻重的指标。
血管壁水肿程度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细胞数目的测定:观察肺部血管及周围组织肿胀情况,分别测量血管腔的内外径,两者的比值用来反映血管壁水肿程度。支气管肺泡灌洗:犬肺缺血再灌注4 h后,在颈部气管下段作一T形切口,缓慢插入灌洗管,当遇到轻微阻力时,表明插管已达气管隆突部位,轻轻向左x转插管,稍用力即可进入左主支气管,再次遇到阻力时停止插
管,切口处与灌洗管结扎固定,从灌洗管中给予生理盐水溶液缓慢注入。灌洗完毕后,用注射器回抽灌洗液,回抽时应缓慢,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人为损伤气道。重复灌洗、回收液体3次后,将灌洗液标本离心(转速:1 500 r/min)。 10 min后,从离心机中取出标本,去除上清液,留取细胞
沉淀物进行涂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中性粒细胞、**细胞数目。
主要观察指标:肺组织及血液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水平;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肺泡损伤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及**细胞数目、肺动脉压。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实验数据采用x_ ±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先行正态性检验,判断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不服从则行数据转换,再进行判断),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后,行方差齐性检验 (Levene’s Test)。若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若方 差不齐,采用t' 检验。两组间不同时间段监测主肺动脉压、左肺动脉压、右肺动脉压属于重复测量资料,两组间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设定检验水准 α=0.05,即P< 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Results 2.1 肺组织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内 皮素1水平分析
实验组(低钾右旋糖苷+去氢骆驼蓬碱保 护液灌洗组)与对照组(低钾右旋糖苷保护液灌洗组)中肺组织及血液的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水平 进行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0.05),采用两样 本t 检验。经分析,两组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素1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1)。从实际 测得数据均值来看,再灌注2 h时,实验组中左肺组织及血 液的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液中的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说明肺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再灌注4 h时,实验组中左肺组织及血液的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升高,说明肺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加重。2.2 再灌注4 h后肺组织内病理指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再灌注4 h的肺泡损伤指数、血管壁水肿程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及**细胞数目进行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两组肺泡损伤指数进行比较方差不齐(P =0.013),采用t' 检验,其余采用两样本t 检验。经分析,两组中的肺泡损伤指数、血管壁水肿程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及**细胞数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2)。从实际测得数据均值来看,实验组中的肺泡损伤指数、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说明肺损伤程度有所减轻;而血管壁水肿程度、灌洗液**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有所升高,说明肺损伤程度有所加重。
2.3 再灌注4 h后左肺湿/干质量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再灌注4 h后的左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分别为6.092± 1.870和5.695±0.174,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P > 0.05),采用两样本t 检验。经分析,两组肺湿/干质量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8,P > 0.05)。从实际测得数据均值来看,实验组肺湿/干质量比较对照组有所升高,说明实验组肺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加重(图1)。
2.4 肺动脉压力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的主肺动脉压、左肺动脉压及右肺动脉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3)。从图2,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左肺动脉压均值在开放循环和开放后30 min*高,随后出现下降,在开放后150 min出现回升,之后缓慢下降后维持在26 mm Hg左右;对照组左肺动脉压均值在开放循环后出现缓慢上升,在开放后120 min达到峰值,随后出现缓慢下降后维持在30 mm Hg左右。从实际测得的数据均值来看,实验组的主肺动脉压、左肺动脉压及右肺动脉压均值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肺循环阻力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肺血管收缩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机制可能与血管舒张因子的生成、释放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单从本实验肺动脉压力进行分析,实验组的肺保护程度比对照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