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实验标本易出的七大问题,您知晓多少?
1.凝血不充分: 此类错误排在**位,主要是抗凝血中存在小凝块,多发生在血常规检测中,为采血后标本没有充分颠倒混匀所致;另外,标本量过多,由于抗凝剂的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凝块的可能性增加。微血凝块除易阻塞检测仪器外,由于血液内部分成分的消耗而影响检测结果。一份只有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小凝块的标本,可以使血小板降低30%甚至更多,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也可以降低10%左右。我们规定,对用于血常规的标本均轻轻颠倒并仔细观察,绝大部分可以检查出。 2.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正确: 在凝血功能测定中,常有一些标本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儿童和入院检查病人标本,由于小孩采血难,入院时需检查项目多,*易发生抽血量不足,使PT、KPTT和TT假性延长,将误导临床诊治。因此,血液未到刻度的标本一律退回重抽。 3.标本溶血: 许多指标在红细胞内和血清(血浆)明显不同,溶血可使LDH、HBDH、血K+、AST 、ALT或等值异常升高。此类错误是采血时的一些**习惯造成,如:压脉时间过长,采血不顺利、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过猛、等均可造成溶血。我们作过实验,选择20位体格检查者,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⑴用注射器抽血后不去除针头直接将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这时在真空管负压作用下针管内的血液被吸入;⑵用注射器抽血后先除去针头,然后打开真空采血管盖子缓缓注入标本,两种采血方法的标本同时作部分生化项目检测,结果是:前者比后者LDH上升23.4%-58.2%,平均33.7%;HBDH上升22.5%-61.4%,平均35.4%;AST上升6.7%-31.6%,平均13.7%;ALT上升4.7%-18.2%,平均11.4%;血K+上升23.7%-71.2%,平均36.1%,其它如TP、GGT和UREA等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我们主张用真空采血系统自然流出的标本为宜,如果必须用注射器抽血,抽血后要取下针头,再缓缓将血液注入标本采集管。对于未用真空采血系统的单位,若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有空气进入或产生泡沫,使用劣质采血器,标本收集管没有干燥均易造成溶血。 4.采血部位不当: 有些病人需多次检查,或输液时间较长,有的护士会在病人输液更换瓶子时放出一些血液送检,即使先去除前面的10ml血液,结果也有明显变化。如一例输脂肪乳后直接从输液的静脉中采血,导致了许多结果错误,影响前三位的是:TG为12.4mmol/L(平时为1.0 mmol/L左右),血小板达560×109/L(上升了4倍多),总蛋白浓度从60左右上升到91.6(g/L)。其它常有明显影响的有血糖、血电解质等项目。虽临床也知道正确的采血方法,但由于护理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超负荷,不时有此类标本送检,只有反复与临床沟通、宣传,加上对标本审核,对于血细胞比例明显不对,结果不合理或有异常变化,及时与临床联系,减少不合格报告发出。 5.采血量不足: 对于血培养而言,采血过少可降低培养的阳性率。有文献报告,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至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培养血量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由于标本已经注入培养瓶,不能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努力提高检验质量。 6.标本采集时间不当: 对**培养、**检查、找疟原虫或丝虫病原体,需在特定的时间,以提高阳性率。 7.标本运送和处理不及时: 标本的运送虽不属采集范畴,但标本采集再规范,若不能及时送检,将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尿常规标本需在二小时内检测完成,否则细胞等有形成分开始破坏;离体过长的标本作血细胞分析时会影响分类结果;生化检测的标本也因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而变化。我们要求标本及时送检,到检验中心的标本尽快测定,不能及时测定的生化、**等标本及时分离血清,加盖并置4℃冷藏。
1.凝血不充分: 此类错误排在**位,主要是抗凝血中存在小凝块,多发生在血常规检测中,为采血后标本没有充分颠倒混匀所致;另外,标本量过多,由于抗凝剂的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凝块的可能性增加。微血凝块除易阻塞检测仪器外,由于血液内部分成分的消耗而影响检测结果。一份只有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小凝块的标本,可以使血小板降低30%甚至更多,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也可以降低10%左右。我们规定,对用于血常规的标本均轻轻颠倒并仔细观察,绝大部分可以检查出。
2.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正确: 在凝血功能测定中,常有一些标本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儿童和入院检查病人标本,由于小孩采血难,入院时需检查项目多,*易发生抽血量不足,使PT、KPTT和TT假性延长,将误导临床诊治。因此,血液未到刻度的标本一律退回重抽。
3.标本溶血: 许多指标在红细胞内和血清(血浆)明显不同,溶血可使LDH、HBDH、血K+、AST 、ALT或等值异常升高。此类错误是采血时的一些**习惯造成,如:压脉时间过长,采血不顺利、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过猛、等均可造成溶血。我们作过实验,选择20位体格检查者,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⑴用注射器抽血后不去除针头直接将针头插入真空采血管,这时在真空管负压作用下针管内的血液被吸入;⑵用注射器抽血后先除去针头,然后打开真空采血管盖子缓缓注入标本,两种采血方法的标本同时作部分生化项目检测,结果是:前者比后者LDH上升23.4%-58.2%,平均33.7%;HBDH上升22.5%-61.4%,平均35.4%;AST上升6.7%-31.6%,平均13.7%;ALT上升4.7%-18.2%,平均11.4%;血K+上升23.7%-71.2%,平均36.1%,其它如TP、GGT和UREA等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我们主张用真空采血系统自然流出的标本为宜,如果必须用注射器抽血,抽血后要取下针头,再缓缓将血液注入标本采集管。对于未用真空采血系统的单位,若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有空气进入或产生泡沫,使用劣质采血器,标本收集管没有干燥均易造成溶血。
4.采血部位不当: 有些病人需多次检查,或输液时间较长,有的护士会在病人输液更换瓶子时放出一些血液送检,即使先去除前面的10ml血液,结果也有明显变化。如一例输脂肪乳后直接从输液的静脉中采血,导致了许多结果错误,影响前三位的是:TG为12.4mmol/L(平时为1.0 mmol/L左右),血小板达560×109/L(上升了4倍多),总蛋白浓度从60左右上升到91.6(g/L)。其它常有明显影响的有血糖、血电解质等项目。虽临床也知道正确的采血方法,但由于护理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超负荷,不时有此类标本送检,只有反复与临床沟通、宣传,加上对标本审核,对于血细胞比例明显不对,结果不合理或有异常变化,及时与临床联系,减少不合格报告发出。
5.采血量不足: 对于血培养而言,采血过少可降低培养的阳性率。有文献报告,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至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培养血量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由于标本已经注入培养瓶,不能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努力提高检验质量。
6.标本采集时间不当: 对**培养、**检查、找疟原虫或丝虫病原体,需在特定的时间,以提高阳性率。
7.标本运送和处理不及时: 标本的运送虽不属采集范畴,但标本采集再规范,若不能及时送检,将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尿常规标本需在二小时内检测完成,否则细胞等有形成分开始破坏;离体过长的标本作血细胞分析时会影响分类结果;生化检测的标本也因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而变化。我们要求标本及时送检,到检验中心的标本尽快测定,不能及时测定的生化、**等标本及时分离血清,加盖并置4℃冷藏。